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答案】(1)标题对于一篇新闻能否吸引读者阅读至关重要,网络新闻亦然。但同时,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新闻标题区别很大。大量的新闻信息使网络新闻只能简明扼要地、列表式地把新闻标题呈现在主页面或者二级页面上,这样网络新闻标题就具备内容和导读的双向功能。

(2)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①题文分家

网络新闻的标题更像一本杂志的目录,网络新闻需要通过受众点击标题打开正文,从而实现传播过程的继续。如果标题对受众缺乏吸引力,无法实现对标题的点击,那此次传播过程即告终止。这就需要准确地提炼出新闻要点,制作出富含新闻要素的生动标题。

由于“题文分家”,网络编辑就要通过提炼和突出标题来提示新闻要点。例如,一位中央领导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做重要讲话,全篇讲话很长。网站编辑就要抓住讲话中的新信息,把会议和讲话内容进行压缩和精编,配上“稳定农业:中央增设农业风险基金增建国家粮库”的标题予以刊发。该标题风格平实、直截了当,突出了新闻内容,放弃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召开”或“某某领导讲话”等会议新闻标题的惯常模式。

②题长受限

网页版面的整体布局是相对固定的,标题字数受到行宽的限制,既不宜折行,也不宜空半行。在标题板块中,各题长短以接近一致为宜。一般而言,网络新闻标题字数以16个一20个字为宜。

修改过长的标题主要靠网络编辑修改、提炼和压缩标题文字,在文字方面上主要是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字词,但要求紧凑明了,有时即使只删改一_个字,也会有所改观。例如这样的新闻标题“江泽民接受三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就可以把“递交的”三字省去,改成“江泽民接受三国新任驻华大使国书”,更加简洁。

③单行为主

报纸新闻可以通过引题的引导、正题的概括、副题的补充,把一篇新闻报道做得有声有色。而网络新闻标题受网页显示面积限制,位置空间以行长为限,新闻标题板块通常由若干条新闻排列集成一个矩阵。所以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使用多行题,多为单行题。

④多用实题

报纸的新闻标题有虚、实之分,实题要交代新闻要素,虚题可以是议论或警句等。报纸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题文一体,即使是虚题,只要看一眼导语,新闻中的主要事实也就清楚。而网络

媒体不行,虚题往往使读者不得要领,也就影响“点击率”。因此网络新闻标题一定要抓住新闻事实中的一个或几个新闻要素,通过恰当组合,抓住“新闻眼’夕,吸引受众点击。

例如新华网2005年2月25日的“时政新闻聚焦”共8条新闻,标题全部为实标题:

a. 温家宝强调今年反腐的重点是治理商业贿赂。

b. 罗干:向丁晓兵学习,加强政法和武警队伍建设。

c. 回良玉:扎实搞好春耕备耕工作,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d. “十五”,我们跨越的步伐有多大?

e. 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f. 《望》文章:把握形势的廿个关键“视点”。

g. 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揭晓。

h. 两会前瞻:居民致贫最大因素,医改教改破题求解。

2. 为什么说新闻跳笔能够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答案】读者看报的特点是“时间短、随手翻”。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新闻报道作品要有“一眼功效”,并要适应读者的快速阅读。以多段体为主要特征的“跳笔”,能够在视觉与思维上为读者提供这种方便。

(1)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即便阅读受到干扰,一时停顿,回头再看也不必花费很多精力去寻找“接读”的地方。

(2)长篇大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而“跳笔”使每个小段落形成一个新鲜的阅读兴奋点,多段则形成多个阅读兴奋点,段与段之间既给了读者喘息、休息的机会,以下一个兴奋点刺激读者,使他有兴趣,并保持足够的阅读耐力在快速阅读中将整篇报道读完。

(3)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美国新闻学者提出,段落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的一种印刷手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兴东教授在《试论版面语言》一文中也说:“运用适当的空白作背景,能使感受之间的差别增大,形成鲜明的感觉对比,从而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

3. 请将“知识(knowledge )" “智慧Cwiedon}"“数据或材料(data )”以及“信息(information )”按“基础一一顶层”的顺序排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按“基础一一顶层”的顺序排序如下:信息一一数据和资料一一知识一一智慧。

(1)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包含的范围最广。

(2)数据是指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所获得的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的数值。资料是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

(3)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

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4)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智慧是对信息、数据与资料、知识的综合运用,处于最顶层。

4.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从理论上说,它应当是信息社会最理想的文体。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

(2)通讯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可读性是指具有可感受性。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既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看不见的信道一一情感的传播。

(3)新闻现场本是一组组画面,只有用照相机或摄像镜头才能逼真地“记录”下来。在通讯写作中只能用描述性文字来再现现场画面。但现场是一种三维空间,再逼真的描写也难以再现这种空间结构。要使读者从这些白纸黑字中“读”出新闻的现场画面来,“读”出记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必须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这种连续的传播依靠记者和读者在两个符号系统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完成:

现场画面一一记者一一记者的现场感受一一通讯中的描述文字一一读者一一读者想象中的现场画面。

(4)按照接受美学对阅读活动研究的成果,描述性语言本身比说明和解释性语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它远不够“逼真”。但是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魔杖恰恰是记者在通讯中常用的描述性语言。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引起读者阅读时思路的“阻断”,形成作品中的“空白”,而正是这种读者认为该有而没有的“空白”,激发起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意义的空间,因此,读者就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着作品的创造工作。

因此,一些优秀的通讯作品之所以感人,其魅力正在于这种与读者的独特交流方式。通讯的功能己突破了单纯传播信息的范围,而进入审美教化的层次,它既为读者提供了审美享受,也使读者在审美中提高认识、引发思考、提升心灵、陶冶情操。

5. 加强思维修养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案】记者的思维修养对新闻写作的成败关系甚大。一个好记者,除了他的人品(政治与道德修养)和学养(知识修养)之外,还有一种其他行业从业者所没有的新闻“敏锐”。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当记者的,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敏锐”和“灵气”,来自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灵活的思维能力。

记者加强思维修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思维修养支配着整个新闻写作全过程:新闻思维能力强的记者,能够很快辨识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