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2. 交换价值

【答案】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 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社会主义民主又称“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4. 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夺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一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5.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6.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

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①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②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2)重要意义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己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所以,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8. 简述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力一面:

①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②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因为劳动力的价值有特殊性,它小但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价值的实现出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总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

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9. 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案】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10.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答案】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11.什么是价值评价及其功能,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1)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