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时间和空间

【答案】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2. 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③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3. 相对静止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4.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5. 质量度

【答案】(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量相对,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质。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同一种质,在不同条件下与不同的事物相联系,就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事物的质并非事物各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二者是相互规定的。

(2)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6.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规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简答题

7. 请简述应该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实际运用,也应该不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的创造性事业。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8. 马克思提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马克思是如何从这个视角揭示资本卞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

【答案】(1)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看待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上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唯心主义的历史人物决定论,他从客观的现实出发从人类生活的实践出发找到了推动人类前进发展的动力,认为决定社会变革的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这个力量,这一矛盾体系是根本力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力具有反作用。正是由于生产力的根本基础作用以及生产关系的影响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具体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趋势只能是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9.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力一法”。

【答案】(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己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3)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①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