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州大学人文学院619汉语综合考试之现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指事

【答案】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2. 音节

【答案】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来说,除儿化音(如“花儿”hu ār )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构成,少则一个音素,多则四个音素,且以元音为主。

3. 声母

【答案】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声母和辅音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gudng" (光)中的ngo 车甫音在音节开头的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是韵尾。

4. 成语

【答案】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1)成语的基本特征

①意义完整; ②结构定型; ③风格典雅; ④充当语言的备用单位。

(2)成语的来源

①神话寓言; ②历史故事; ③诗文语句; ④口头俗语。

(3)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意义改变了,例如“明目张胆”,古代用它来形容小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后来,“明目张胆”的感情色彩完全变了,用来指公开地大胆地干坏事。

二、简答题

5.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①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②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③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④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

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⑤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答案】①句是明喻,本体“人需要真理”和喻体“庄稼需要阳光”由喻词“像”连接起来。生动的用“庄稼与阳光“的关系,形象描绘了真理对于人的重要意义,通俗且深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②句是明喻。本体“水花”和喻体“珍珠”由喻词“似”连接起来。珍珠的光环赋予了船舷上平淡的水花晶莹剔透的美感,为普通的航船过程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③句是暗喻。通过暗喻喻词“是“将生命与树”相比,用“叶”“干”“果”与树木的联系,类比了理想、勤奋、毅力和成功在人生中的位置,将抽象道理形象化的同时也蕴含了诗意的美感。

④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⑤句是明喻,出现了典型的喻词“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6. 举例说明补语的类型和意义。

【答案】补语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补语的类型及各类型的意义(语义指向)如下:

(1)结果补语结果补语是表示因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例如“他放跑了罪犯”,是因“放”而“跑”了。结果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和动词短语。结果补语前头不用助词“得”。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并不是都是指向它的中心语,有的是指向主语或宾语。

(2)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数量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多”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中心语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也可能用某些能前加“很”的动词。如:“心里痛快<极>了。”“我去好<一点>。”

(3)情态补语

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情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常用助词“得”。情态补语的作用有两种:有的用作描写,用状态形容词或谓语性短语; 有的用作评价,只用性质形容词。这两种补语的语义分别表示施事、受事、或动作的某种状态。如“那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4)趋向补语

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都用趋向动词充当。如“树林里跳<出>一只大老虎。” (5)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是指表示动量意义的补语。有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看了几遍│走了一趟│看上几眼│打了我一下│跟他们会一会│好好聊一聊”。另外一种是时量补语,用表时间的量词和加数词组成的数量短语充当,或用“数量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例如“住了三天│等了一个钟头”; 或者表示动作实现以后所经历的整段时间(时段),例如“成立了五年了│挂了一天”。

(6)时地补语(介词补语)

时地补语(介词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终结的地点。如这事就出<在1949年>。

(7)可能补语

这种补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可能补语有两种。一种用“得”或“小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如:“这东西晒<得>晒<不得>?”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如“解决得<好>”,“解决<不好>”。

7. 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共同语和方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源异流,不相互对抗,相互影响。都能满足一定社会交际的需要,都具有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区别

使用范围不同:

①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②民族共同语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

(2)联系

①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

②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到各方言中去。

③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

④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是,地域方言间差异的缩小,以至于消失,则须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总之,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很长时间里仍与共同语同时存在。

8. 举例说明点号用法的灵活性。

【答案】点号表示的停顿有长有短,句末点号比句中点号长。在句中点号里,分号停顿比逗号长,顿号停顿最短。一个句子内部用上了不同级的句中点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层次来。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