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知沟是社会结构造成的,还是个人兴趣造成的? 为什么?

【答案】我认为两者都有影响,社会结构的影响较个人兴趣更大一些。短期来看,个人兴趣决定了受众对信息的接受量,可能会弥补一定时间内,在这一领域知识上,不同社会阶层人们之间的知沟。但是从长期来看,个人兴趣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在知沟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诱因的角色。大众传播不是导致知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却是促进知沟加深的重要因素。知沟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得越多的话题,越容易产生知沟现象,媒体报道较少的话题,反而不容易出现知沟。这说明,如果仅仅增加传播中的信息量,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结构带来的传播技能和兴趣上的差距,不但无法消除知沟,反而会增大知沟。

2.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是由哪些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答案】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

(1)感觉

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

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如我们关于西瓜这种水果的知觉,是对西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各种单一的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

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人们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人们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

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应该指出,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

从己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推理也是“从己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已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3. 怎样才能使编码与译码两者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答案】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要使编码和译码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传播的“线路”必须通畅,传受两者要乐于沟通和交流,且无噪音干扰。

(2)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并顺利使用。

(3)符号形式(符号具)与符号内容(符号义)必须基本对应。

(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

(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为的规则(如符合语法、逻辑和情境)。

事实上,即便如此,传播者传送出去的符号化的信息,也很难在接受者的大脑里得到原原本本的再生和呈现,因为影响编码与译码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4. 如何区分信号和象征符?

【答案】德国学者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兰格尔认为:“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1)简单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①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乌云压顶是大雨来临的信号,发烧是得了某种疾病的信号,青年人长出胡须是发育成熟的信号等等。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②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在自然符号中这种对应关系是明显的,例如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求偶行为等等。在人工符号中也有许多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符号,例如狼烟、交通信号、旗语、电报讯号等等。此外,计算机语言在将它们翻译成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文字或图像之前,也是根据一定语法规则相互对应的电子信号体系。

(2)与信号相比,象征符则具有以下不同的性质: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④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这是指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5.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要义。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子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 前者是指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换言之,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6. 试述1986一一1991年苏联新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戈尔巴乔夫为了改变当时新闻界节目内容单调呆板的情况,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作了重大调整。各个媒体竞相扩大报道范围,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公开揭露抨击,由于控制不力,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新闻事业瓦解埋下了伏笔。

(1)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在戈尔巴乔夫“公开性”原则的鼓励下,新闻界开始突破“禁区”,矛头直指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上存在吸毒、卖淫、走私等各种问题。

(2)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公开性”向各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