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357英语翻译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公元前138~前126年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_____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答案】张蓦

【解析】汉武帝派张寒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寒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2. 唐朝时_____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答案】鉴真

【解析】扬州大明寺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排除一切险阻,六次冒死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弘扬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自己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3.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期位于黄河流域的_____代表器物。

【答案】仰韶文化

【解析】全国现己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而以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遗址出土的陶器很多,上面多半绘着彩色花纹,称为“彩陶”,故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

4. 汉字演变的历史是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从金文演变到篆书,由篆书演变到隶书,由隶书逐渐转变为今天使用的_____和楷书。

【答案】行书

【解析】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其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5.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和《_____》。

【答案】《老残游记》

【解析】鲁迅认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的《官场现

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

二、名词解释

6. 南陈北崔

【答案】南陈指的是明末画家陈洪缓,北崔指的明末画家崔子忠,二人均擅长人物画。“南陈北崔”又以陈洪缓最负盛名。陈洪缓号老莲,在卷轴画创作与版画创稿方面卓有建树,重要版画作品有《九歌图》、《水浒叶子》(叶子是行酒令用的酒牌)、《张深之正北西厢记插图》等。所绘人物面容奇古,形体伟岸,衣纹排叠遒劲,设色以艳衬雅,水石并用,富有装饰意趣。出神入化,尤善“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时辈的装饰意匠。陈洪缓还擅长工笔与写意花鸟,作品有《杂画册》、《莲石图》等。崔子忠所画人物,描绘精细,气息古朴,尤擅白描人物,颇有新意,代表作有《伏生授经图》、《云中玉女图》等。在人物画创作中,南陈北崔揉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多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形,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称得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

7. 坐商

【答案】坐商是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业行为。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无论是市声、敲击物,还是幌子、匾牌、商标、广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采用各种方式给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商业民俗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总结的经验。

8. 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所走的航路,它是路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是最旱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后来历代海上丝路,可分三大航线: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其中,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四大港口。

三、简答题

9. 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

【答案】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取得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是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

①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②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岖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2)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杜甫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4)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他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10.道教与道家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案】道教是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它正式形成时间晚于佛教。但渊源很早,有原始宗教、巫术和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东汉时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黄老道”,这是道教的前身。东汉末年的“太平道”是道教早期的派别。

(2)道教与道家的联系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那里借来的概念。以老子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