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823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后议定书》

【答案】《最后议定书》是指于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通过的协定。《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以自己为祛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2. 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指由英法两国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的,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这场战争本质上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战争的后果看来是“混乱不清和令人失望的”,但它在国际关系史上却有重大意义。列强间的这场战争使得一切协调机制包括俄、普、奥残余的同盟关系都烟消云散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法角度看,土耳其被容许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国际法迈出了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这场战争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法国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下并取而代之; 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可是说是法国外交的胜利。英国获益匪浅,通过遏制俄国使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式更为有利。奥地利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其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还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在外交舞台上陷于孤立之中。

3.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答案】(1)《肖蒙条约》

《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 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

《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同盟各国无意引起法国的仇恨,对法国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均势原则的微妙作用。法国被保存为一个强国而作为对俄国和英国势力的制衡。

(3)《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都是针对拿破仑帝国签订,前者是反法同盟内部签订的条约,后者是反法同盟与波旁王朝签订的和平条约。两个条约签订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拿破仑之前的欧洲旧秩序。

4.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5.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6. “9·1l ”恐怖袭击

【答案】“9·11”恐怖袭击是指发生于2001年9月11日,美国4架民航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其中两架撞击纽约市的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一架在宾夕法尼亚洲坠毁的事件。据统计,袭击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踪。“9·11”之后,小布什政府不但没有收

敛其对外政策明显的单边主义倾向,反而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了。在反恐问题上,尽管美国政府表示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合作,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是“独断专行”,并且使反恐斗争的含义不断扩大化。小布什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一意孤行,不惜开罪别的国家,包括西方么盟国,将美国的利益置于国际利益之上,并推动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向“单极化”方向发展。

7.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8.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9. 巴格达铁路问题

【答案】巴格达铁路问题是指在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下,对是否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引发的德国与英法俄的冲突问题。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 铁路”。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10.意土战争

【答案】意土战争是指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的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