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导语

【答案】新闻导语,是指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它是新闻一一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与仟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消息中,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主要包括:①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②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夕; ③为全篇定音,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2. 第四媒体

【答案】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第四媒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从广义上讲,“第四媒体”泛指因特网(因特网是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因特网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其他功能。②从狭义上讲,“第四媒体”是特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因此,第四媒体又被称为网络媒体,即通过因特网传送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第四媒体还被称为大众传播新媒体,这是相对目前已经存在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

3. 煽情

【答案】煽情是指渲染细节营造浓烈的某种氛围,用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绪,以达到某种目的。多指电影情节。如果在非娱乐场合必须慎重使用这种手法,因为只要一个人的情绪没有被带动,就会产生后续的负面效果,而这种煽动面对流通性的人群是基本上不可能达到的。

4. 新闻角度

【答案】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

5. 原创新闻

【答案】原创新闻有三层含义:①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②

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③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

6. 完整情节事实

【答案】完整情节事实是指完整表现行为形态演变环节的事实。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通讯在报道一件复杂的事件或报道一个人物时,仅有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情节事实难以说明问题,常常围绕主题选用多个完整的情节,以达到多侧面、深层次地表现事件或人物的目的。

二、简答题

7. 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是什么?

【答案】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具体如下:

(1)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

①新闻性与具体性

新闻性是前提,没有新闻性就不必作详细报道; 具体性是基础,不具体就写不出详情经过,展不开故事情节,也就构不成一篇完整的、生动的通讯。

②典型性与重要性

事件越典型,其普遍意义越大; 事件越重要,越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兴趣。当然,这个要求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有各种事件类型: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一般事件、趣味性事件。但一定要有某种典型性。

③完整性与形象性

事件要完整,以便写出全貌; 有时即使是写一个片断,也要把这个片断翔实完整地反映出来。既然是事件的详尽报道,就要求具有形象性,没有形象很难写得生动和吸引人。

(2)事件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

①以人记事,以事带人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主,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这就是写作着眼点的不同。记者之所以把采访的结果写成一篇事件通讯,是因为事件比较重要、集中、吸引人,而事件中的人物则比较分散,多数为一些群体。

事件通讯既然是以写事为卞,人物就不应该是中心,不能喧宾夺主,以写人代替写事; 而应该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的描述,将人物带叙出来。

②故事完整,主线突出有时分头进展有时又交叉在一起,很类似电影的结构力一法:按时间发展的脉络,变幻空间故事。

(3)要写好事件中的人物

人是事件中的主要角色,是事件的行为者、事件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尤其通过事件表现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几乎都通过事件中的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命运、人的故事来表现。

因此,事件通讯中,人仍然是最活跃、最有表现力的因素,通过对一个个人物言行的描述,可以使通讯具有深厚的内涵。

8.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 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 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小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 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 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②网络谣言的对策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