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历史系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道教派别之一,又称天师道。相传由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
,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老子想尔注》
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 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义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龙虎山,至此道教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五斗米道是我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最早的教派之一。
2. 清谈
【答案】清谈是魏晋名士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
,谈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
,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论的术语称为“谈端”。在清谈的过程中,
,推翻对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题”
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
,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三番”
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3. 宗主督护制
【答案】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地方政治制度。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家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4. 郭守敬
【答案】郭守敬字若思,是元代科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曾担任
,通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
行三百六十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了纪念他,邢台市将一条主要的街道命名为“郭守敬大街”。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5. 《黄帝内经》
【答案】《黄帝内经》是指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而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全书共十八篇,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各九篇,《素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这对世界古代医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6. 盐铁会议
【答案】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期召开的辩论盐铁官营等国家政策的会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增加政府收入,但是弊端也口益显露,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与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辩论国家施政间题,问民间疾苦与施政教化,贤良文学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平准,不以节俭,并进而对内外政策提出了许多主张,还涉及对匈奴的和战问题,最终桑弘羊做出一些让步,奏罢郡国榷沽及关内铁官。其余盐铁政策,仍依武帝之旧,这就是“盐铁之议”。宣帝时,桓宽根据此次会议的记录整理成《盐铁论》一书。
7. 东林党
【答案】东林党是指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其代表人物有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因其讲学场所为东林书院,故得名。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贬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8. 大札撒
【答案】大札撒是蒙古建立元朝之前,蒙古游牧社会的立法代表作。成吉思汗下令把蒙古的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以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
,也具有法律效力。在行政组织上也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制。 编为《训言》
9. 奴儿干都司
【答案】奴儿干都司是指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永乐七年置,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
德八年曾两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两碑。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
10.开皇之治
【答案】开皇之治是指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的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同时他采取劝课农桑、轻摇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二、简答题
11.简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答案】(1)生平: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是宋国贵族后裔,曾祖孔防叔避祸迁居鲁国。父叔梁给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之类的小官。勤而好学,相传曾经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30岁后聚众讲学,后周游列国,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相定公。旋任大司寇之职。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当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时年68岁。四十岁时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研究古籍图书《诗》《书》
,并把鲁国史记加以整理删定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周易》
(2)思想:
,①宣传“仁”的学说,强调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亲善协调,贯彻仁时,要以“礼”为
主要依据,故说“克己复礼曰仁”。
②沿习西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注重人事,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孔子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树立起了儒家重视人世的一贯传统。
③政治经济上要求当政者施行教化与宽容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人民对上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④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态度上面则主张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路径,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自秦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影响深远。
12.简要评述元、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答案】(1)元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使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腹里”隶属中书省;宣政院管辖吐蕃,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