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明末传奇的汤、沈之争及其文学意义。

【答案】(1)汤、沈之争

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的问题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汤显祖以“至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文辞上偏于绮丽,称“文采派”; 而沈憬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色,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称为“本色派”或“格律派”。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文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汤沈两人并提而论,出现了说汤必言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基于汤氏文采为先、沈氏格律第一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生了争论。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2)汤沈之争的文学意义

①明确了戏曲创作的标准

汤沈之争使得当时及后来的文人剧作家们对文人化的戏曲的标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以才情的抒发、文辞的华美、音律的谐合作为戏曲创作的最高境界。

②“合之双美”主张的提出和践行

虽然汤沈之争在当时的曲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戏曲家们并没有站在某一方来批评、指责另一方,而是持调和的态度,即提出了“合之双美”的主张。如王骥德与沈璟交往甚深,两人相互推服。汤显祖与沈璟,一个追求个人志趣的张扬与文辞的典雅,一个追求格律的精致细密,两者都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经过文人剧作家与理论家们对两人的戏曲主张的总结,使得两者合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戏曲的进一步雅化。如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一大批才情、曲律双美的文人之作。如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曲家的戏曲创作,既富才情,又合曲律。

总之,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

【答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为以下几点:

(1)抒情浓烈,气势流畅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小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小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2)诸体兼备,善于创新

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现存的二百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

(3)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凉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表现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慈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成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3. 试析下面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并谈谈它们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唁。破曹的墙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答案】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敷演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在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面对着滔滔江水,他唱出了脍炙人口的(新水令〕和(驻马听)。

(l )两首曲辞的风格特点

①沉雄壮丽

这两支曲子,豪雄盖世。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同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这里有嗟叹,有悲悯; 有实叙,有幻觉; 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情。全曲既慷慨,又低回,真是思绪万千而又大气包举,颇有沉雄壮丽的史诗风韵。

②悲慨凛然

关汉卿在写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先酣畅地让他敞露心曲,让“千里独行,五关斩将”的伟丈夫惨切地感叹战争,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希望消洱战争的英豪。单刀会上,甲士拥出,

关羽揪定鲁肃,拍案而起,那“怒则跃匣铮铮而有声”的宝剑戛然响了三次,把关羽神威烘托得栩栩如生; 特别是当鲁肃喋喋不休地指责关羽失信时,关羽一针见血地指出,荆州这块土地,本来就是汉家基业,不存在归还孙吴的问题。这一番言辞,大义凛然,直使鲁肃口张舌结。

(2)两首曲辞在杂剧中所起的作用

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这两支曲子在关羽形象的刻画上独具匠心。在整个“赴会”过程中,剧作者凭借对壮阔景色的描绘和英雄性格的摹写以及对英雄豪迈情怀的抒发,三者交织,刻画出一个勇武非凡、胆略超群、智慧过人的关羽形象。

②有利于杂剧的情节安排

关汉卿采用欲急先缓、欲张先弛的方法,用两支曲子来写景抒情,巧妙地将叙事融于其间,使景、情、事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展示出关羽藐视强敌、处惊不慌的豪迈气慨。

由此可见,曲辞在杂剧中起着丰富人物形象,使剧情舒缓有序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曲辞的巧妙运用是剧作家的创作功力的表现,犹如锦上添花,使得杂剧叙事、写景、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就是景、情、事浑然一体的艺术佳作。

4. 简述“诗界革命”。

【答案】(1)诗界革命的概念

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

①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②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2)诗界革命进步性与局限性

①进步性

a.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b. 诗界革命的作者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取法西方。这一时期,民间歌谣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后期诗界革命更是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这有着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②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