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816管理学与运筹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古典决策理论
【答案】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主要盛行于19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古典决策理论假设
①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
②决策环境条件的稳定与否是可以被改变的;
③决策者能够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
④作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
可以看出,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2. 控制
【答案】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1)控制标准、偏差信息和纠正措施是控制工作的三项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①控制标准是预定的工作标准和计划标准,它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依据;
②偏差信息是实际工作情况或结果与控制标准或计划要求之间产生偏离的信息。如果没有或无法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那么控制活动便无法继续开展;
③采取纠正措施是指根据偏差信息,作出调整决策,并付诸实施。
(2)管理控制的分类。最常见的一种是根据控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时点的不同来分类,可分为三类:
①反馈控制。‘自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作为改进下次行动的依据;
②同期控制。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
③前馈摔制。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前,其特点是将注意力放在行动的输入端上,使得一开始就能将问题的隐患排除,“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的效果正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答案】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一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需要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其中,保健因素是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员工则不满意。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
4. 权变理论
【答案】权变理论是把环境变化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管理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
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L , F , S )。式中,E 表示领导的有效性; L 表示领导者; F 表示被领导者; S 表示环境; f 表示函数关系。
权变理论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1)费德勒模型。该理论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2)情境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而定。
(3)领导者参与模型,提出领导者的行为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任务的结构。
(4)路径一目标理论。它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以及使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包括指示性、支持性、参与性、以成就为目标四种领导方式。
5. 管理幅度
【答案】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管理的下属的人数。确定管理幅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①管理者和下属人员的技能和能力。下属人员的训练程度越高,经验越丰富; 管理者就可以保持较大的管理幅度; ②所要完成的工作的特性。工作需要员工发挥创新性能力越强,则管理幅度越小; ③任务的相似性。其相似性越高,则管理幅度可加大; ④任务的复杂性。其复杂性越小,则管理幅度越大; ⑤下属工作地点的相近性。工作地点的相近性越大,则管理幅度越大; ⑥使用标准程序的程度。标准化程度越高,则管理幅度越大; ⑦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 ⑧组织文化的凝聚力; ⑨管理者偏好的管理风格等。
二、简答题
6. 不同于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有什么实践启示?
【答案】(1)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情报收集一拟定方案一选择方案。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原因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 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时间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视决策者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 全局观念; 权威不是强迫命令; 依赖和培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2)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的实践启示:
①为公司决策者服务。投资决策往往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时间紧、信息不完备,使得决策者觉得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实用性差,常常凭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和抉择,因此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需要行为决策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了解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陷阱,更需要含有行为变量的投资决策模型。
②为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服务。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的重要责任之一是为众多公司营造良好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深入了解公司实际的项资决策行为,才可以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引导公司积极、健康、妥善地进行投资决策,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促使国民经济向前迈步。 此外,行为决策理论特别能为高风险行业公司从事高风险项目投资提供有益的启示,帮助决策者认识到自身的行为特征与公司风险的互动关系,从而保证了公司财富的保值增值。
7. 何为决策的满意原则? 决策者为何要遵循满意原则?
【答案】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1)决策的满意原则由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提出,是指在选择和组织活动方案时,通常根据满意的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决策者遵循满意原则主要基于现实的原因。
①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a. 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b. 真实了解全部信息和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c. 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②但在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地说:a. 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都会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b. 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c. 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施时的未来状况有所出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