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答案】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是南北战争后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期(19世纪末~1918)、成型期(1918~1929)、转折期(1929~1943)、衰落期(1944~1957).

(l )兴起期(19世纪末~1918).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一些人受杜威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

(2)成型期(1918~1929).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建立,1920年该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

(3)转折期(1929~1943).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进步教育运动的专业化倾向,使其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的教育家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而以康茨为代表的教育家则强调“社会中心”的教育。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此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这种转变集中反映在“八年研究”上。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这种分化的产物。进步教育运动还受到新保守主义教育思潮的攻击。

(4)衰落期(1944~1957).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

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

③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存在矛盾,导致

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④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2.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存在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即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学校的课程计划要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因此,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校还要注意“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

(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因为只有强调“努力”,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共同要素”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加强教师的控制。但是,教师必须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的科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3. 简述教育性教学原则。

【答案】教育性教学原则是由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1)其主要观点有:

①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受一般教育:

②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多方面的兴趣”。

(2)评价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认为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

4. 简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答案】(1)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

(2)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人本化教育家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最终要求在于培养健康的人格,因此,他们十分重视人格教育。

②主张课程人本化。他们提出“一体化”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基础上,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的联系起来。

③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廿个:教师和管理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应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3)人本主义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给教育理论带来观念上的革新。但是它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把个体的潜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画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 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答案】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对青年给予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全人生的指导”的内容:

①人生观指导:以对人类做出贡献为幸福。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要求将青年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思考人生的目的,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人生目的。

②政治观指导:投身革命,改造社会,欲做专家,先做战士。杨贤江旗帜鲜明地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

③健康生活的指导:具备常识,注重锻炼,有强健的体魄与精神。健康生活就是体育生活。杨贤江认为,有鉴于传统教育的缺陷,健康生活尤显重要,也是青年应有的态度和义务。健康生活是个人生活的资本,倘若健康生活不完全,人将不能有所生产,近乎废物。

④劳动生活指导:以劳动为荣,有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劳动生活或称职业生活,是维持生命和促进文明的要素,是幸福的源泉,人人都应持“乐动主义’,快乐地劳动,并以之与生活目的保持一致,轻视劳动就是轻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