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914历史学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根据条约换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在外蒙当局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
2. 福州船政学堂
【答案】福州船政学堂是1866年由船政大臣沈葆祯主持在福州设立的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不同。福州船政学堂在中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秋收起义
【答案】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 护法运动
【答案】护法运动是1917年孙中山发动的维护《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袁世凯死后,段褀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但实权却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孙中山看清了军阀的本质,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5.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
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6. 《穿鼻草约》
【答案】《穿鼻草约》即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不久,道光皇帝便向英国求和,于1840年11月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代表义律私拟了《穿鼻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通商,归还定海等。这只是义律单方方面的行动,中英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两国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7. 中山舰事件
1926【答案】中山舰事件是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
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到广州,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8. 八一九限价
【答案】八一九限价是指1948年8月19日根据国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法令,不管各种商品成本与价格的高低关系,市场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的标准上,库存的货物必须及时出售,不准积压三个月以上,违者要入狱的限价法令。其给民营工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品售价不敷成本,而原料又无法补进,企业只得坐吃山空,致使工厂相继停工,商店存货也被抢购一空,整个社会经济陷入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不得不宣布放弃限价政策。
9.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10.武昌起义
【答案】武昌起义是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共同发动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合,扩大了武汉革命形势。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杀死镇压起义的反革命军官,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发动起义的士兵临时推举原日知会会员、队官吴兆麟担任指挥,向总督衙门发动进攻。湖广总督瑞潋仓皇逃往停泊在江面的兵舰上。起义军一夜之间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江对岸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也分别在11日晚和12日晨光复汉阳和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
二、论述题
11.“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形成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①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率部队上井閃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③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后来,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12.简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建设的情况。
【答案】(1)有利因素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大后方的经济建设非常重视,大后方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因素: ①战时经济体制建立的迫切需要,迫使国民政府开始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克服了政出多门的弊端,这对于战时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经济政策重心向有利于西南建设的方向倾斜。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直接干预经济,为战时需要服务。国民政府鼓励工矿业等的发展,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③沿海工厂的内迁对于战时后方经济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沿海工业技术力量流入内地,也为大后方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④由于抗日战争需要大量军用物资;沦陷区大量人口涌入后方,人民生活需要更多的日用品;战火连天、交通中断,工业品难以进入内地等原因,为大后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
(2)不利因素
①由于准备不充分及运输环节的制约,沦陷区特别是上海地区的工厂迁出数量有限,对于后方经济建设是一大缺憾。
②抗战初期国统区物价比较稳定,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关、盐、统三税收入大大减少,但财政支出特别是军费支出却大为增加。为平衡收支,弥补亏空,国民政府不断増发纸币,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③物价直线上升,生产成本急剧增加,加上国民政府实行过严的经济统制政策,自1943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