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内容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答案】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估计一个测验的内容效度就是去确定该测验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行为领域。
内容效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用来测量被试掌握某种技能或学习某门课程所达到的程度。在这种测验中,题目取样的代表性问题是内容效度的主要考察方面。内容效度也适合于某些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这种测验所要测的内容就是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编制这种测验
应首先对实际工作做较细的分析。内容效度不适合用于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其确定方法有:
(1)逻辑分析法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其具体步骤是:
①明确欲测内容的范围,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
②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并与测验编制者所列的双向细目表(考试蓝图)对照,逐题比较自己的分类与制卷者的分类,并做记录。
③制定评定量表,考察题目对所定义的内容范围的覆盖率、判断题目难度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差异,还要考察各种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等等,对整个测验的有效性作出总的评价。
(2)统计分析法
克龙巴赫还提出过内容效度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具体方法是:从同一个教学内容总体中抽取两套独立的平行测验,用这两个测验来测同一批被试,求其相关。若相关低,则两个测验中至少有一个缺乏内容效度;若相关高,则测验可能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3)再测法
还有一种判断内容效度的方法是再测法。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是:在被试学习某种知识之前作一次测验,在学过该知识后再作同样的测验。这时,若后测成绩显著地优于前测成绩,则说明所测内容正是被试新近所学内容,进而证明该测验对这部分内容而言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 试分析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答案】任何一种测验的编制,其前期工作不外乎为测验目的的确定,测验内容的界定以及测验编制计划的设计。一个测验的内容范围包括所欲测量特质中蕴含的全部行为,它可以非常大,也可以非常小。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内容范围具有边界。当其边界得到明确界定时,研宄者就可以判定什么行为属于这一内容范围,而什么行为却超出了这一范围。
(2)每一内容范围内容均可分为几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更细更小的类,当每一类的内容及其在此内容范围内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以后,内容范围就有了明确的结构。而当一个内容范围具有了明确的边界和结构时,人们便认为此内容范围得到了明确界定。
3. 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为何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为指标?
【答案】(1)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为指标的原因
①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任何类型的测验,都应该保证测验结果的信度。 在常模参照测验的信度评估中,通常是以相关系数作为信度指标,相关程度越高,信度就越高,测验越可靠。
②然而,由于以相关系数表示的测验信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测者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即被试异质性越高,测验分数分布就越广,从而相关系数越高,测验信度相应也就越高,因而,这些信度指标在目标参照测验上的应用价值就不免受到怀疑:目标参照测验的目的一般不在于鉴别个体差异,而在于了解个体在所测内容上的掌握水平。
③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试团体在目标参照测验上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如高中毕业会考,一般来讲,绝大多数考生都能达到所要求的水平。这样一来,若用相关系数作信度指标,由于其受到分数分布的影响,那么即使测验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得的信度系数也会很低。可见,通常以相关系数所表示的信度指标在目标参照测验上是不太适用的。
(2)目标参照测验的效度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为指标的原因
①测验的效度是任何一个测验的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指标,因而,效度分析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目标参照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方法与常模参照测验中所介绍的方法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太大差异,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统计指标上。以相关系数所表示的效度指标在目标参照测验上是不太适用的。
②如在效标关联效度中,常模参照测验一般用测验与效标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验效标关联效度的指标,而相关系数大小受到分数分布的影响,不适用于目标参照测验,因而有人提出以“决策效度”来评估目标参照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
4. 态度和品德测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优缺点何在?
【答案】(1)态度测量
①态度概述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和行动倾向三种成分。态度的准确评价有以下几种功能:
a. 了解人们对各种不同事物的态度;
b. 评价宣传工具在改变人们的态度中的效果;
c. 评价教育工作的成效。
②态度测量方法
a. 《等距量表》法
第一,《等距量表》法又名《瑟斯顿量表》,是由瑟斯顿编制。他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某一态度主题,选取能代表该方面的态度语或项目若干,由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等级排列及根据专家的反应确定项目的等级。该量表信度一般在0.8〜0.9之间。
第二,比较困难的工作有两项,一是项目的收集和编制,二是项目的好坏及等级的确定。 第三,评价
优点:在主题比较清楚、调查范围不广的态度问题调查上的效果较好。
不足:制定过程复杂,选项目、找专家评价都很困难;用中位数代表态度等级不一定合适;专家的意见能否代表一般人值得怀疑;等距量表事实上是否真正等距,亦把握不准。
b. 《利克特量表》法
第一,《利克特量表》法是由利克特于1932年提出来的,该量表假定每一项目或态度语都具有同等的量值,项目之间,没有差别量值;要求受测者对每一个项目的态度强弱按五级或六级反应;用的是受测者在所有项目中评定等级的总和。
第二,评价
优点:制作过程简单,而且能广泛接受与态度主题有关的项目;可通过增加项目而提高效度,并且允许受测者充分表达态度的强烈程度。
不足:相同的态度分数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模式,从总分只能看出一个人的赞成程度,而无法对态度差异作进一步的解释。
c. 《哥特曼量表》法
第一,《哥特曼量表》是由哥特曼于1950年提出。该量表试图确定一个单向性的量表,相同分数的人,态度模式相同。
第二,评价
优点:由单向性带来的态度分数与态度结构的一致性。
缺点:编制困难。
(2)品德测量
①品德概述
a. 品德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或特征,其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品德是一定社会思想、政治、道德的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认为品德的内容是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体。
b. 品德的测量
相当一部分品德测量在方法上比测验法宽,包含了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乃至个案分析法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