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工程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
(1)证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
(2)该证明是为了说明什么经济学结论。
【答案】(1)X 产品对Y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
它表示增加ΔX 就必须减少ΔY ,或者,增加ΔY 就必须减少ΔX 。因此,ΔY 可以看成是X 的边际成本(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ΔX 也可以看成是Y 的边际成本。如果用MC X 和MC Y 分别代表产品X 和Y 的边际成本,则X 产品对y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可以定义为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比率:
在完全竞争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即:
则有:
再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
从而可得:
因此,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
(2)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是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该证明是为了说明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进而说明完全竟争经济中,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如何实现的。
2. 等产量曲线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它表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
。
投入量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互相替代是有效率的。
(2)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序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小,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越大。
(3)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3.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 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传递的。
(1)根据阿罗的小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小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2)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意味着,不能从不同个人的偏好当中合理地形成社会偏好,即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函数并不存在。这表明,西方经济学没有能彻底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4. “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使用两种投入要素的两个厂商,即使它们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也必须确保在这两种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这种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案】(l )这种说法正确。
(2)如果两个厂商在两种要素之间具有不同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那么他们之间通过要素交换,可以使每个厂商生产更多的产品,而无须改变要素投入总量。两种产品产量的增加将导致帕累托改进,由于最初两个厂商在两要素间有不同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因此不可能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而两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否相同与此没有关系。
二、论述题
5. 中新网2012年2月7日报道,在中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央媒体见面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再次表达了改革教育的决心。早在两年前,浙江省教育厅举办的课业减负相关会议上,刘希平就痛批“应试绑架了教育”,倡导开展教育减负的改革。2010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就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下发通知,制定了“六个严格”和“六项制度”,对中小学课时、课程开设、规范考试、学生体息时间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两年后,减负工作成效如何,刘希平感叹,顽疾难治,但决心不改,帮助孩子减负需要教育人持之以恒。“在减负的道路上,那么多年来我们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要改变应试教育的危害,减轻学生负担是必须要做的第一步,我们绝不可以退让。”
试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目前的应试教育现象。
【答案】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
(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却是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同案犯。他们被关在不同的牢房里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s 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2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方入狱1年,另一方入狱l0年。下面的支付矩阵列明了两囚徒选择的结果。
如果囚徒A 不坦白,他就冒着被囚徒B 利用的危险,因为不管囚徒A 怎么选择,囚徒B 坦白总是最优方案。同样,囚徒A 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总之,可以看出,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不坦白收益高。但从两人的支付总和来看,双力一都不坦白的收益是最高的。因此,囚徒困境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况,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它意味着个人理性并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2)目前应试教育现象中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冉现了我国教育体制中“减负”口号渐渐陷入应试教育中的情形。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意识到“减负”势在必行,“减负”对于广大萃萃学子来说应该是一种最佳的策略选择,但事实上学生们却做出了弃“减”选增的选择。其原因可以用囚徒困境的原理加以解释。
以学生之间的减负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为例,如下表所示,“增负”和“减负”是学生A 和学生B 各自选择的策略,其中的数字表示的是在该策略下所获得的收益。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出现了四种情形:(增负,增负),(增负,减负),(减负,增负),(减负,减负)。对于博弈方A 来说,假设博弈方B 选择“增负”,博弈方A 也会选择“增负”,因为“增负”的得益5大于“减负”的得益2; 假设博弈方B 选择“减负”,博弈方A 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依然会选择“增负”。因此,不论博弈方B 采取何种策略,博弈方A 都会选择“增负”。同样,博弈方B 与博弈方A 的情形一样。最终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增负,增负)。
从整个社会的效益来看,(减负,减负)是最好的选择,但每个博弈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考量,都会做出与社会收益最大化不同的选择。对于学生之间的博弈来说,(减负,减负)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现实的教育及其考核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选择“减负”只会让他们放弃上名校的机会,拉大与他人的距离,而“增负”不过就是多写作业、多上课,但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并上好的学校才是他们对自己最负责、最好的选择; 对于家长之间的博弈来说,选择“减负”会使自己的孩子远离名校,落后于应试教育的孩子; 对于学校之间的博弈来说,“减负”影响的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