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776历史学基础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王充
【答案】王充是东汉著名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他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代表作品《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2. 鹅湖之会
【答案】鹅湖之会是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的一次著名的辩论,因发生在鹅湖书院而得名。淳熙三年(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实质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关于“理”的性质,朱熹认为“理兼体用”,是客观外在的,并体现于万物,心本身不等于理,心之性才是理。陆九渊则认为心性无别,理心合一,由内向外贯诸万物。关于修养途径,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累积递进,以求贯通。陆九渊则主张由内入手,直接发现本心,以求彻悟,不必去费心认识外部事物,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验达到修养目的。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3. 甘露之变
【答案】甘露之变是唐朝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事件。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各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时斗争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急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11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
4. 军事民主制
【答案】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十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5. 元嘉之治
【答案】元嘉之治是指南朝宋文帝时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因年号为元嘉,故名。主要措施:①提倡文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 ②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 ③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元嘉之治”衰败于宋孝武帝时期。孝武帝对元嘉时期制度多所改革。他的改制除少数有积极作用外,大多祸国殃民,从而加速了刘宋王朝的灭亡。
6. 文字狱
【答案】文字狱是指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历代中央政府为加强专制统治钳制文人的思想,即从其奏章、著作等文字中摘取只言片语,罗织罪名而制造的冤狱,史称文字狱。文字狱大兴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比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和吕留良案。文字狱不仅导致无数人无辜死亡,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可谓千古浩劫同时也抑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是封建统治者用血腥屠杀的方法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突出表现。
7. 高平陵事变
【答案】高平陵事变又称为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是指司马爵消灭曹魏宗室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之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靓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渴明帝高平陵,司马爵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曹爽等人被诛灭三族,司马爵取代曹爽操控傀儡魏帝曹芳。此事件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8.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9. 陶澍
【答案】陶澍(1779~1839年),字子霖,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嘉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病逝于两
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
10.护乌桓校尉
【答案】护乌桓校尉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攻占匈奴领地,迁乌桓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保护内附的乌桓人,之后并为匈奴中郎将。到东汉、魏、晋时期也设有护乌桓校尉。
二、论述题
11.根据考古资料,叙述齐家文化。
【答案】(1)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我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挑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
(2)齐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而命名的,1945年,中国考古学者夏草在广河县阳家湾发掘了两座齐家文化墓葬,证明了齐家文化早己马家窑文化的年代顺序。
(3)齐家文化是以素陶为特征的文化,陶质精细,器型多样,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还有少量的灰陶。在临夏地区出土的齐家文化陶器主要为双耳罐、大口瓶、规、三耳罐等,还有形象的乌形壶等,在稀有的齐家彩陶上,用红彩或黑彩绘制简便的网格纹,菱形纹,波折纹等,在砂陶上有绳纹,阳加堆纹等。
(4)齐家文化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文化特色的不同,一般分为三个类型,即七里墩类型、秦魏家类型、皇娘娘台类型。
(5)齐家文化最有特点的房屋建筑是“白灰面居室”,即在房内地面及墙壁下部抹一层白石灰面,以利隔潮,这在建筑史上还是一大进步。在齐家文化的房屋周围,还分布着圆形、椭圆形的窑穴,以口小底大的袋状坑为主。
(6)齐家文化的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多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墓壁垂直平正,墓坑大小不一,最大的墓坑长达3米。
12.北魏孝文帝是怎样对鲜卑族进行汉化的?
【答案】(1)迁都洛阳。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①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槽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③在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④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2)易服装。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
(3)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