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47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原大战

【答案】中原大战是1930年3月至1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军同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晋军阎锡山部等在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境内进行的战争。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2. 四一二政变

【答案】四一二政变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共政变。1927年4月12日凌晨,由白崇禧坐镇上海指挥,杨虎、陈群等具体配合,首先出动帮会流氓,冒充工人. 袭击了闸北、南市、沪西等地的工人纠察队。军警以调解工人“内江”为名,强行收缴“双方”枪械,打死打伤工人300余人,并强占上海总工会。次日,工人罢工抗议暴行,其中6万多人前往驻军司令部请愿,行至宝

,大批共产山路时,竞遭周凤岐军的机枪扫射,死100多人。14日,上海军警开始全面“清党”

,建立国民政党员和革命者被捕,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被查封。18日,蒋介石通电拥护“清党”

府,定都南京,形成宁汉对峙。

3.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一个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确定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方向、性质和任务;《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决定》重申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明确宣布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因此邓小平指出,这个《决定》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 “另起炉灶”

【答案】“另起炉灶”是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另起炉灶”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5.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根据条约换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在外蒙当局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

6. 二二八起义

【答案】二二八起义是指台湾于1947年2月至5月间发生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1945年台湾收复后,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缉私人员殴打一名请愿减税的女烟贩,导致围观群众抗议,冲突中缉私人员开枪打死一名群众,由此引发台北市民的抗议活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这使得人民更加愤怒,台北市民的罢工、罢课、罢市反而发展为包围、冲击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台北市

,民众曾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和台湾当局交涉事件的善后问题。国民党将事态定性为“暴

,动用军队镇压了起义队伍,运动最终失败。 乱”

7. 东北易帜

【答案】东北易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的事件。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和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8.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二、论述题

9. 试论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替变化。

【答案】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交替变化的趋势。

,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1)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27年7月)

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上。五四运动的矛头指向的是北洋军阀和它的后台帝国主义。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北伐的对象即北洋军阀。同时,北伐影响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于是他们干涉和破坏革命。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而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之一。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特别激烈,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右倾主义的斗争亦十分激烈。但他们受制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人民利益(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最主要矛盾。这个时期,尽管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 共产党内部路线斗争激烈,但这些都是局部范围内的矛盾和斗争,只是在小同程度上影响国共两党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由此上升并激化。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居主导地位,并制约和影响着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其他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3)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七七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抗战,共产党则在敌后展开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但这时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国民党经常制造反共摩擦,如“皖南事变”等。总之,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制约和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等都在民族矛盾面前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党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后。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妄图统治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因此,随着抗战胜利,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一直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最后,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答案】(1)前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 而后者是上述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2)前者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 而后者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3)合作方式不同:前者的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后者的国共两党是党内合作。

(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