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844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难行易

【答案】“知难行易”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他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规律。“知难行易”包含两方面:

①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倡导“不知亦能行”;

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出“能知必能行”。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和“行”的范畴。

2. 经之以五事

【答案】经之以五事是指孙子用五种标准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和制度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因而掌握战争之规律是其首要任务。他又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

①道是指战争的正义性和人心的向背等;

②天是指自然气候条件;

③地是指自然地理条件;

④将是指将帅的指挥才能;

⑤法是指军法军纪和组织编制等。

“道”处于五事之首,尤其重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原则。

3.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4.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5. 元、会、运、世

【答案】“元会运世”是邵雍为解释宇宙的演化和历史变迁,照此十二、三十循环交替的规律,提出的“大年”的观念。其中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邵雍还用十二地支来配有十二之数,用天干重复三次来对应三十这个数。一元就是代表宇宙自然的一次生灭。这种循环按照十二、三十的规律可以向辰以下和元以上无限延伸,可以有“元之世”、“元之运”、“元之会”、“元之元”乃至无穷。虽然邵雍的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他试图为宇宙和历史的演化提供一种哲学的解释,尤其是把历史看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是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在内的。

6. 史伯论“和实生物”

【答案】史伯论“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观点,即和谐与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其前提是不同与差别,这样的“和”才能够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和实生物”主要强调了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

7.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8.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

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二、简答题

9. 方以智的“质测”和“通几”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二者含义

①质测

“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的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虫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通几

“通几”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也可以称为哲学。“几”就是指事物的细微变化,也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通几”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事物发生的深层次的奥秘。

(2)二者关系

①作为自然科学的“质测”蕴含着“通几”是哲学的一般原理。

②要避免只强调“质测”所带来的局限,即“通几护质测之穷”。

(3)正确对待二者

方以智认为需要避免以下两种倾向:

①重视“质测”而忽视“通几”一般情况下这种人喜欢抽象的理论,而不考虑实证;

②重视“质测”忽视“通几”拘泥于感性的认识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方以智认为这两种倾向都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而我们应该秉持一种正确的态度:“不可以质测废通几,不可以通几废质测,或质测,或通几,不相坏也。”即两者应该相互补充,促成两者相辅相成。

10.简述刘宗周的慎独、诚意思想。

【答案】(1)慎独是不分动静的。

①慎独是刘宗周思想的宗旨,他认为周子所说的“主静”就是他所讲的慎独。后来南宋“道南学派”把体验未发气象作为该派的法门,刘宗周认为这就是慎独工夫。但是他对“慎独只是静存的工夫”这种说法表示反对,同时也不赞成朱熹把慎独理解为已发时的活动。

②刘宗周认为“意”是心的主宰,无论心处于动还是静的状态,“意”都贯穿于心中,即独体贯穿于心体动静的全部过程和状态中,也就是说独体是无间于动静的。因此,慎独也是不分动静的。

(2)慎独发展为“诚意”。

刘宗周用“慎独”把本体与工夫完全整合起来,他认为慎独就要保持内心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即“意”。故慎独又称“诚意”

(3)用诚意来统领致知。

刘宗周说:“端倪在好恶之地,性光呈露,善必好、恶必恶,彼此两关,乃呈至善,故谓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