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644艺术学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正面律
【答案】古埃及艺术具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正面律。“正面律”就是指在埃及表现人物时,运用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处理的方法。这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这也是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这种法则源于强烈的宗教感情,人死以后复生是基于灵魂与冥体的重新结合,这就必须为灵魂的复归找到门路。凡法老王及王族成员的雕刻,都取正面律。
2. 话剧
【答案】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欧洲统称戏剧。话剧是一门汇集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等的综合艺术。最早的话剧是古希腊的戏剧,公元前500至300年间,古希腊就盛行悲剧和喜剧。
3. 江湖十二脚色
【答案】昆剧的十二种脚色家门。清乾隆间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 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 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 打浑一人谓之杂。”说的就是当时昆班的脚色行当。
4. 哑剧
【答案】哑剧是指不用对话或歌唱而只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也称“默剧”,由古代的战争、狩猎等舞蹈演变而成。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哑剧”一词源出于希腊语,意思是“模仿者”。哑剧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形式。形体动作是哑剧的基本手段,它的准确性和节奏性小仅具有模仿性,还应具有内心的表现力和诗的意蕴。公元前3世纪,罗马己有哑剧演出。在英国和法国,古代丑角的无声表演多是在大型戏剧演出之前进行的。
5. 京腔十三绝
【答案】中国清代乾隆年间13名京腔演员的合称。清初,京城人士喜爱高腔,乾隆时,集庆、萃庆、宜庆等京腔六大名班,在京城各剧场轮流上演,盛极一时。廊房头条一南纸店请贺世魁绘制了13位京腔演员的图像匾额,悬于门首以招徕顾客。所绘人物纸上传神,栩栩如生,“京腔十三绝”由是得名。
6. 现代芭蕾
【答案】现代芭蕾舞,是一种流行的舞蹈形式。现在的人们对古典芭蕾舞与现代芭蕾舞的认
识,一般都是以20世纪初发生的现代艺术潮流对芭蕾的影响为分界线的,在此之前的芭蕾都是遵循芭蕾原有的城市规范化风格特征,都认为是古典芭蕾。而现在产生的许多芭蕾作品,在选择题材上就和以往的芭蕾有一些区别,并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从其他类似的舞蹈种类当中吸取或者借鉴了舞蹈词语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区别古典芭蕾的风格,这就是现代芭蕾。
7. 三一律
【答案】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也成为“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三一律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三一律的优点是剧情集中、紧凑,缺点是人物类型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8.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冀戏剧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简称“剧联”。1930年冬成立于上海,前身是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代表作家作品如田汉的《回春之曲》《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名优之死》,夏衍的《上海屋檐下》《赛金花》《自由魂》,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欧阳予倩的《屏风后》《车夫之家》《买卖》和《同住的三家人》等。
二、简答题
9. 元杂剧在剧本结构、演出形式与角色分工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元杂剧系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剧本结构和演出形式更加趋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
(1)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以折为单位,相当于现在戏剧中的一场、一幕。元杂剧一般由四折构成,有时在开头或折与折之间加进一个“楔子”,近似于序幕或过场戏的性质,对剧情起到提示、补充的作用。
(2)元杂剧的演出形式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曲是演出中的歌唱部分,在整个杂剧的表演体系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以唱为主构成了整个杂剧表演的中心环节。元杂剧的通例是一人主唱,即充当主角的演员需要一个人从头到尾演唱全部曲子。“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说日宾,一人说日白。宾白在杂剧表演中也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可以直接揭示戏剧的冲突和人物的性格。许多元代杂剧作品的宾白异常精彩。“科”是做工部分,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行科”、“跪科”等等。元杂剧中唱念做打已经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表演体系,并为后世戏曲表演体系奠定了基础。
(3)在角色分工方面,元杂剧每本戏都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其他
角色如冲末、外末、外旦、副旦等都是次要角色。净即花脸,扮演具有特异性格和相貌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多为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为滑稽的人物。元杂剧中,由男角主演的戏叫末本,由女角主演的戏叫旦本。这些丰富的角色分工反映出元杂剧已经确立了严密的角色体制。
10.简述舞蹈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答案】舞蹈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由舞蹈动作、舞蹈表情、舞蹈节奏、舞蹈构图和舞蹈造型构成,具体表现为:
(1)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最基本的艺术手段,是构成舞蹈的基本单位。舞蹈动作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舞者运动过程中的动态性动作,包括单一动作和过程性动作,如中国舞蹈的俯、仰、冲、拧、扭、“穿掌”、“凤凰三点头”、“风摆柳”以及芭蕾的蹲、屈伸等; 广义的则包括上述动作和姿态、步法、技巧四个方面。
(2)舞蹈表情
舞蹈表情指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来的人的各种情感。它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观众进行舞蹈鉴赏,获得审美共鸣的桥梁。社会生活中人们各种自然表情动作,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美化,就变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舞蹈表情。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因此,舞蹈在表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时,不仅凭借面部表情,而且要通过人体各部分协调一致的、有节奏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来抒发和表现。
(3)舞蹈节奏
舞蹈节奏指舞蹈在动作、姿态、造型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幅度的大小、能量的增减等方面对比上的各种规律,统称“舞律”。舞蹈节奏是舞蹈的基本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之一,是形成各种不同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是舞蹈表演艺术中的生命,也是舞蹈所要求的形式美的一个主要方面。没有节奏,就不成其为舞蹈。
(4)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指舞蹈表演在一定空间与时间内,对色、线、形等各个方面关系的合理布局。其中包括舞蹈队形变化中形成的图案和舞蹈静态造型所构成的画面。舞蹈构图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形象的塑造,都有重要的作用,是舞蹈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舞蹈家受不同时代社会思想、艺术流派的影响,根据不同的舞蹈构思和审美观,采用不同的舞蹈构图方法。
(5)舞蹈造型
舞蹈造型的物质材料是以人体姿态动作为媒介的,它是“活的绘画”,“动的雕塑”。舞蹈在有限的时空里,以人的动作为手段,表现出各种情、景、事、形、神、意的丰韵境界。舞蹈造型就是在静与动的相互孕育和生发中将一个个动的姿态、步法、技巧有机地连接起来,组成舞蹈语言去实现“舞以宣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