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7 2018年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33 2018年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47 2018年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62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62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2. 政策模型

【答案】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政策模型是指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政策模型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问题变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政策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变量反映随时间或其他条件变化的数值而改变的程度。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政策模型的分类:①确定型模型。即通过己知可控和不可控变量的关系来计算所有结果变量; ②随机模型。指从变量的概率分布中求出结果。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模型应该首先在整体水平上建立各种关系,并依据需要逐步补充,直至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因此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3.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政策实施中己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面对高昂的沉淀成本,决策者往往进退两难。一方面,政策己经被证明为无效的或失败的,继续投入资金只会扩大损失; 另一方面,如果放弃,那么己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将因政策的终止而付之东流。对决策者来说,不计较政策目前的效果,让其再持续一段时间以观后效,似乎是明智而保险的做法。

4. 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答案】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①拟定纲领阶段。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②分配资源阶段。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执行者。③监督执行阶段。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过程包括监督、审计与评估三种形式。在每一阶段,必须遵守三条统一的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和共识原则。

该模型的贡献包括:①对政策执行系统的内在关系做了较深刻的剖析说明。即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分配,为了保证公正和公平,不仅决策者要拟定明确的纲领目标,而且监督者也应遵循合法、合理、共识的原则。②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重要基础性影响。③强调了政策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不过,该理论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是不恰当的。

5. 组织理论

【答案】组织理论重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特点和作用,认为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组织理论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①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 ②不论是政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 ③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

6. 多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 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③政党小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小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①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的优势,多为正当的联盟执政:②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的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绝对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7. 规范分析

【答案】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8. 理性决策

【答案】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

(1)确定问题。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

题的最好方案。

二、简答题

9. 有效的公民参与系统有哪些要素构成。

【答案】公民参与取决于许多条件,一个有效的公民参与系统,必须包含几个相互影响的要素:

(1)公民的主体性。在一个社会的治理体系中,必须真正确立公民的主体地位,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要有公民的同意。在一个公民不具主体性的政府里,公民参与必然是形式主义的。

(2)知情的公民。公民要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处理的能力。一个参与的公民必须具备公共事务相关的知识与资讯,行政机关应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具有获取信息的可能,具备参与的能力。另一方面,公民的态度十分重要。如果大多数公民都抱着政府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且非要做好的态度,则一切社会活动和公共管理便可大大加强。在某种程度上,政府的擅权跋启,唯有在公民对公共事务冷淡,在没有尽到控制责任的情况下发生。

(3)参与途径。参与需要参与途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那么参与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10.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答案】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经历了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五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经验和教训归纳如下:

(1)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

①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国在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中,十分注重从各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允许各地在遵循改革的总原则和总方针的前提下,在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方面因地制宜。中央政府则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实行分类指导,使改革更符合各地实际。

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中国的行政改革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事业进行,无论是机构的精简,还是人员的调整,都服从发展经济运行的需要。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真正的自主权摆在突出位置,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实践证明,这是中国行政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则。

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则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④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在行政改革中既坚持对外开放,注意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学习发达国家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以丰富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也十分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