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854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圆雕
【答案】圆雕是指具有三度空间的立体雕刻。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寥寥数笔,略加刻饰,既表现出物象的性格特征,又具有质朴古拙的装饰效果。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的石人、石鼠、卧虎、卧马、卧牛、奔马、马踏匈奴、猩猩抱熊、怪兽吞羊、石鱼等,是汉代圆雕中的珍品。
2. 磁州窑
【答案】窑址在河北邯郸一带,是典型的民间窑场。宋金时代繁荣。装饰手法丰富,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图案往往简洁潇洒。在中原影响很大。
3. 爵
【答案】爵是饮酒和温酒的器皿。它圆腹,口部前有流,后有尾。左侧有一玺,便于提取。口缘有两柱,是为了便于取用。
4. 缂丝
【答案】又叫“克丝”或“刻丝”,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颜色的纬线根据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交接处留空,似有雕镂的痕迹,花纹两面相同,极其精巧,但费工费时。
5. 铜胎掐丝珐琅
【答案】铜胎掐丝珐琅是用铜作胎,掐铜丝勾画轮廓,然后填点各色珐琅彩釉烧成,简称“珐琅”,俗称“珐蓝”。因它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通常都以翠蓝釉为底色,故又称作“景泰蓝”。
二、简答题
6. 简述元青花和蒙古族的关系。
【答案】中国的青花瓷起源虽早,但长期低靡。
(1)元代,骤然繁荣,这与蒙古族文化关系密切;
(2)蒙古族尚蓝尚白,青花瓷恰为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
(3)蒙古族饮食豪放,元青花中大型器物数量众多;
(4)蒙古族恶七重九,元青花的装饰带没有七层的,而九层的为数不少;
(5)蒙古族习惯于迁徙,元青花中便于携带的造型颇多;
(6)角端、云肩等一些题材也同蒙占族有关;
(7)多数元青花又烧造于浮梁磁局所在的景德镇。
7. 唐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总特点。
【答案】(1)人的意识的解放。
(2)装饰的生活情趣化。
(3)多种装饰技法的应用。
(4)唐代的装饰纹样,早期秀美、工整,受传统图案的影响。中期富丽、丰满。晚期则较洗练、简朴,失去了初唐的清秀和盛唐的富丽的特色。
(5)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用“满”字形容; 由于其富于情趣化,所以也可用“情”字来形容。
8. 简述商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答案】(1)商代统治阶级的宗教观念,已由原始社会的多神教,转而成为神教。因此,商代的工艺美术装饰纹样也往往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
(2)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刑罚残酷。因此,商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的反映。
(3)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的制作十分发达。在商代,基本完备了酒器的各个使用品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4)商代工艺装饰的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在装饰的艺术处理上,审美要求服务与宗教意义要求。
一、名词解释
1. 忍冬纹
【答案】称卷草。六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有人认为它是忍冬花(即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六朝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分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叶、双叶; 有两叶顺向、两叶相背。这种纹样有人认为出自近代,其实我国汉代铜镜边饰称为卷云纹的,就是这种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则演变为繁复的卷草,近代也称为香草。
2. 鍪
【答案】鍪是一种锅,扁圆腹,圜底,敛颈而口沿外张,流畅的曲线轮廓,造型优美。黎的肩腹交接处附有环耳,有的对称,有的一大一小,有的则仅有一耳,变化多样。耳上常饰以叶脉纹。
3. 觑
【答案】觑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是用以盛食物的; 下部如鬲,是用以煮水的。妇好三联觑,是在商代妇好墓发现的一件炊煮器。
4. 影青
【答案】宋元称“青白瓷”,釉色白中泛青。器物多带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大量烧造于宋元时南方,景德镇的产品最具代表性。
5. 妆花
【答案】“妆花”是一种多彩的丝织品,分段换色提花,配色考究,色彩异常丰富,花头大而醒目,有“走马看妆花”之说。
二、简答题
6. 简述失蜡法的特点。
【答案】(1)制作简便,无须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代表作有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和铜盘上那玲珑透剔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