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1999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浙江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

编号:22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价值形式

2.超额剩余价值

3. 相对过剩人口

4.级差地租

5.国际价值

6.所有制结构

7.市场体系

8.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二、简答(每小题7分)

1.保持产业资本运动连续性的条件。

2.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3.二战后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的原因。

4.决定个人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5.企业自我激励机能强弱的决定因素。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模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17分)

1.阐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谈谈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2.阐述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答案部分

浙江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

编号:22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价值形式:指商品与商品相交换的关系和比例,即交换价值。价值形式分为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2.超额剩余价值:指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 相对过剩人口: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进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须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绝对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4.级差地租:指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