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肖洛霍夫笔下的农民形象有哪些新特点?

【答案】肖洛霍夫笔下的哥萨克农民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体现出来。《静静的顿河》第一次真正把农民推上历史舞台的中心,使他们站在最醒目的地方,让读者清晰的看见他们的形象,听见他们在革命的暴风雨年代前进的脚步声,感觉到他们心灵的跳动,理解他们复杂的性格,把握他们充满矛盾和不断变化的心理。

(1)是历史的创造者、感受者,思考者、行动者、追求者

小说中的葛利高里积极寻求“真理”,苦苦地探索、思虑。肖洛霍夫在他身上充分而深刻的表现了哥萨克农民所具有的属于新与旧、属于未来和过去的多重复杂本质。珂晒沃依也以一个新时代的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行动着,他带着自己的偏激和忠于革命的心,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投入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潘苔莱同样积极地行动着,他常常不自觉的站在旧事物一边……这

些普普通通的农民,无论他们是顺着历史潮流而动还是逆历史潮流而行,他们都是积极的行动者。

(2)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感受爱情、友谊、欢乐和痛苦的丰富情感

这在俄国文学的农民形象塑造方面的确标志着一个新水平。肖洛霍夫的人物都生活在丰富的感情当中。对劳动、对自然的热爱,是肖洛霍夫的优美品格之一。他们的感情不只局限在个人的狭小圈子里,这些感情同时也融汇在社会生活中,并具有显著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3)葛利高里是顿河地区哥萨克农民的代表形象

小说结合哥萨克人的历史和现实,将葛利高里置于时代变革中予以表现,刻画了其极富个性但又复杂矛盾的性格。葛利高里热情善良、勤劳纯朴,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他身上也有哥萨克的愚忠和粗野的历史局限,这两者的结合造成了他复杂矛盾、摇摆不定的性格特征。他几次在革命与反革命、红军与白军中辗转,摇摆不定,其性格中的善良和沙皇军队的丑恶现象,使得他一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但对荣誉的狭隘理解,以及对革命缺乏正确认识,又让他脱离革命队伍,投靠白军,却又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宿感,最后成为了一个悲剧性人物。通过葛利高里,小说反映了哥萨克地区的复杂性,以及哥萨克人走向新生活的艰难过程和必然性。

2. 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任选)为例,谈谈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

【答案】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同时人文主义文学注重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欲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为例,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主要有:

(1)表达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

人们普遍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克劳狄斯象征着文艺复兴晚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 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

(2)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哈姆莱特》一剧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惶惶不可终日。面对父死母嫁、土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目的梦幻; 梦幻的破火,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最后他虽然杀死了敌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而不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功。

(3)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在他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和悲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莱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面对这样的本原性思考,复仇就无足轻重了。而且,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劳狄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见,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姆莱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总之,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3. 《卢贡一马卡尔家族》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答案】(1)《卢贡一马卡尔家族》的内容《卢贡一马卡尔家族》包括20部长篇小说,描写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①作为一部自然史,小说反映了一个家族的“血统和环境的问题”小说以阿黛拉伊德·富克先后与卢贡和马卡尔生活而留下的后代子孙为血缘线索,描写各自后代的生活,表现了不同的遗传基因对他们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影响。

②作为一部社会史,小说表现了第二帝国的始末和盛衰的过程小说以第二帝国时代为背景,描写了卢贡一马卡尔家族5代人的生活,通过这个家族的变迁,将与这个家族盛衰紧密相连的历史反映了出来,表现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环境下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

(2)《卢贡一马卡尔家族》的艺术特点

①善于描写群体以及群体性的行动,如罢工工人、军队行进、争购的顾客群、热闹聚会等大场面,淡化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典型人物的塑造。

②擅长精细入微的描绘,在描写客观世界上力求纤毫毕现,开20世纪新小说描写物的先河。 ③左拉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望,行文中往往流露出强烈的感情,并且喜欢运用象征,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

4. 分析波德莱尔“感应”理论。

【答案】(1)波德莱尔的“感应”理论

波德莱尔的“感应论”是其诗歌理论核心,其主要观点是:

①认为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其中万事万物存在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

②由对世界的上述看法出发提出:诗人是世界的翻译者,不是去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诗人不应满足于事物表面现象和意义而只对其作简单摹仿、再现,而应深入到神秘世界内部,达到内在与外在高度契合,所以,其“感应论”是象征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石。“感应”的概念表达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象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2)“感应”理论的绝佳实践

《感应》一诗是波德莱尔“感应”理论的绝佳实践,这主要体现在:

①语言将世界与心灵交融

《感应》是诗人奇妙的感觉:看得见的世界象征着无形的精神疆域; 诗人将之融入语言之中,语言借助于声,将无形的气息,转化、复苏。它极具魅力,在世界与我们的心灵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它提供了在象征事物中,以契合的方式,将心灵与世界交融,从而达致双方的互知冥合。这是物我合一的境界,与我国的传统哲学暗合。

②通感的象征性表达

《感应》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十四行诗,前两节8行押环抱韵,即abba abba格式,后两节6行在交叉韵后押连续韵,即abcbcc 格式,每行12个音节,音韵优美、和谐,准确表达了“契合”的主题,是其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色、香、声、形、味中,将视、嗅、听、触、息诸感觉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