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文化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方志主要记载哪些内容? 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1)地方志的主要记载内容地方志是以行政区划为记述内容的历史书,“志”即“记”的意思,取“永志不忘之意”。

它是对一个地方的记录,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所以它同时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地理的,二是历史的。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典籍。地方志种类很多,全国性的称作“一统志”; 一省的地方志称作“通志”; 郡、州、府、县的地方志则分别称作“郡志”、“州志”、“府志”、“县志”,此外还有“关志”、“山志”、“寺志”、“庙志”,有的地方还有“乡志”、“村志”。

(2)地方志的重要性

①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

②钱袋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

③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

④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

⑤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隆之迹;

⑥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实互证。

2. 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答案】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

(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自由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瑰丽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

(2)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

乐府诗比《诗经》更具现实主义精神,有更强的叙事性。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至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3)魏晋之际,五言诗有f 进一步发展

杰出诗人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等。陶渊明以率真自然的笔调描绘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感受,语言自然平淡,不事雕琢,诗旨宏阔深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

(4)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

其标志就是“音律”的出现,代表人物是沈约、谢朓等。中国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追求格律的力一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5)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以数量而论,清代编订的《全唐诗》共录作者2300余位,诗作48900余首,还有许多散失的作品未能包括在内。作者队伍上自帝王公卿、学者名流,下至僧尼道士及妓女,各个阶层,形形色色。其间名家迭出,李白、杜甫、高适、白居易等等,独具特色的诗人不下五六十位。

(6)宋代是词发展的极盛时期

词作为诗歌的一种新体裁,至宋代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诗歌史上的又己高峰。到了元代,散曲杂剧兴起,明清小说转盛,诗词创作已无大的景象,但仍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作品和诗人。

3. 中国传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特点是:

(1)积久性

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信念、愿望和追求,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

(2)多元性

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婚姻、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 。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枯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枯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3)相融性

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丧葬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对于帝王公卿,在秦汉时代己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 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

有规模宏大的金陵。

4. 简述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中国特色。

【答案】(1)茶文化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①中国人的饮茶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调料,人们尝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②茶的利用上,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而是品茗赋诗。二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茶特色。

③在茶的利用上,我国占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一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AEI 作“下茶”; 女力接受聘礼,叫作“受茶”。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含义而以茶为聘礼。过去是“男不下茶,女不出门”。茶礼以外,还有茶话,就是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来演变为“茶话会”,成为一种饮茶的聚会形式。而旧时城市中广泛开设的茶馆,则成为市民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场所。今日的茶座不过是茶馆的现代化发展罢了。

(2)酒文化

酒的历史比茶早。

①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者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酒已是祭祀、会盟、庆祝胜利和接待来宾必不可少的用品,以共乐为目的联络感情。

②魏晋之际,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由于当时天下动乱,凶杀不断,整个上层社会充满没落感,因此在哲学上产生了玄学和清谈,在生活上出现了腐化和放纵,狂饮大醉就是腐化和放纵的结合。还有一些人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以醉态来忘却世态。

③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特色,是它与文学结缘。酒既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助力。古代文人诗必饮酒,酒必赋诗,诗酒一家,诗酒不分,以此产生了无数与酒有关的诗赋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一是陶渊明,二是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