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之自然地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河川径流

【答案】河川径流是汇集陆地表面和地下而进入河道的水流。它包含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积雪融水产生的动态地表水及绝大部分动态地下水,是构成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通常称某一时段(年或日)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为径流量,一条河流的径流量由水文站的实际观测资料计算求得,河川径流的大小及变化与流域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及人为经济活动有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河川径流,分布具有地带性,变化具有周期性。

2. 锋

【答案】锋是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且这种差别可以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称为锋面。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3. 趋同适应

【答案】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的现象。其结果是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发育节律上表现出相似性。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4. 恒星年

【答案】恒星年是指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d6h9min9.5s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只在天文学上使用。

5. 三角洲

【答案】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同时,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

地区。

6. 地质年代

【答案】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7. 土壤生态系统

【答案】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速度、强度及其循环和传递方式,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生产力相异的实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

8. 红壤和黄壤

【答案】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答案】(1)地带性分异是指地理要素随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变化的分布形式。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井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受非地带性因素(例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出现的一些非地带性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⑤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10.外营力在塑造地貌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1)外营力的概念

外营力是指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 (2)外营力的类

①按作用方式可将外营力作用划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或堆积作用等。 ②按外营力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风沙作用、地下水潜蚀作用和寒冻作用等。不同的外营力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a.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等的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沙粒的过程。

b. 剥蚀作用是风、水、冰川等地质营力将岩石的风化产物剥落、刻蚀带走的过程。

c.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一一碎石、沙、土、溶液,从被地表水流、地下水、海流、风、冰川等介质带离其形成地开始,直到在新的条件下停止运动的全部作用过程。

d. 沉积作用是指被冰川、水、风等介质搬运的物质,经过一定的距离,由于搬运营力能量的降低,或者遇到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或者在生物的参与下,最终被沉积下来的作用过程。

11.试述土壤形成因素。

【答案】土壤的形成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1)气候

分为直接、间接两方面。

①直接影响是指通过水分、热量交换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②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对岩石风化和植被类型的影响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

(2)生物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它们为土壤提供肥力,是促进土壤的形成的主导因素。

(3)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对此后土壤的形成发育有着深刻影响。不同的母质,会导致不同土壤的形成。

(4)地形

地形高低的不同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为高度不同,温度、降水、湿度都会有明显不同。而坡度、坡向,也对土壤的水热条件有显著影响。

(5)时间和人类活动。

土壤的形成发育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时间能够决定土壤发展的程度和阶段,也会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聚积。而人为活动往往会改变植被状况,从而将自然土壤结构改造为人为土壤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