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801法学综合二之刑法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选择题

1. 合同无效后,一方当事人请求对方当事人返还因无效合同取得的货物,此种请求权属于( )

A.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B.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C. 侵权返还请求权

【答案】B

【解析】A 项,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属于物上请求权,物上请求权是基于物权的绝对性特点而发生的效力。依据《物权法》的规定,动产物权自交付时转移,因此,本题中货物的所有权自交付时就已转移,一力一当事人无法基于所有权而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B 项,《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本题中,由于合同无效,一方当事人取得货物的合法根据消失,所以对方当事人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C 项,本题中不存在侵权行为,也就不存在侵权返还请求权。

2. 自助行为的目的是允许权利人保护自己的

A. 支配权

B. 请求权

C. 形成权

【答案】B

【解析】自助行为是权利人为保护自身请求权的实现,在情势紧迫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予以保护的情况下,实施的扣押、破坏、毁损他人财产,拘束他人自由的合法措施。实施自助行为必须符合如下要件:①存在请求权; ②情势紧迫; ③不能及时得到国家保护。

3.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以另请辩护人辩护。这一规定属于( )法律规范。

A. 义务性规范

B. 准用性规范

C. 确定性规范

【答案】C

【解析】A 项,义务性规范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规范。B 项,准用性规范是非确定性法律规范中的一类,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

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C 项,确定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的内容十分明确、具体,不需要援用其他法律规范来说明的法律规范。本题中,法条规定了被告人的权利,具有明确的内容,不需要援用其他法律规定,不属于义务性规范也不属于准用性规范,而是确定性法律规范。

4.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原则最早规定于( )。

A. 汉代

B. 北齐

C. 唐代

【答案】A

【解析】亲亲得相首匿。这是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或作证。董仲舒据《春秋》经义,肯定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合法性。至宣帝时,正式把“亲亲得相首匿”作为刑法原则确定下来。《汉书·宣帝纪》说,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规定:“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祖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个刑法原则不仅一直延续到清代,而且时有发展。

5. 不可以被撤销的意思表示错误是( )

A. 将甲误认为乙而向其作意思表示

B. 将买卖误认为租赁

C. 误认为自己出差而购买机票

【答案】C

【解析】意思表示错误是指对事物的不正确认识,即当事人的设想与现实不符。错误的意思表示应被撤销,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导致撤销意思表示的后果,只有当错误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必须是重要的时候,意思表示才可以被撤销。《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A 项,属于对对方当事人的错误认识属于可撤销的意思表示; B 项,属于对行为性质的错误认识属于可撤销的意思表示; C 项,行为人购买机票的意思与其购买机票的行为并不存在不一致的地力一,而对意思表示做出的原因的误解并未构成重大误解,不可以被撤销。

6. 当代中国成文法形式不仅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也包括( )

A. 国际条约

B. 判例

C. 习惯

【答案】A

【解析】A 项,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成文法形式主要包括①宪法; ②法律; ③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法规; ⑤自治法规; ⑥经济特区的经济法

规; ⑦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⑧国际条约与协定。BC 两项,不成文法主要包括三种:①判例法; ②习惯法; ③惯例。

7. 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 )。”

A. 法律论

B. 唐律论

C. 本俗法

【答案】C

【解析】唐代国际交往频繁,境内有大量的外国人。唐律对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区分不同情况,决定所应适用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国际私法中的“准据法”。①“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即同一国别的外国人之间发生侵犯时,以其国家的法律为准。②“异类相犯者,以法律沦”,不同国别的外国人,或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相侵犯时,适用中国法律。唐律的这一原则既给予外国法律以应有的尊重,又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8. 甲离婚后嫌才3个月的女儿乙累赘,某日将乙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甲5天后回家,乙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 )。

A. 纯正的不作为犯

B.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C. 纯正的作为犯

【答案】B

【解析】作为,是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在我国刑法中,由不作为的行为形式实现的犯罪有两种类型:①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刑法规定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犯罪,如我国刑法规定的遗弃罪即属此类; ②是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行为人实际上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这种情形叫不纯正(非真正)不作为犯,如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故意杀人罪即属此类。

9. 与《法国民法典》相比,《德国民法典》更多地受到( )的影响。

A. 《学说汇纂》

B. 《法学阶梯》

C. 《十二铜表法》

【答案】A

【解析】与《法国民法典》相比,《德国民法典》更多地受到罗马法《学说汇纂》的影响,同时带来了《学说汇纂》的优点和缺点。

10.从认识论的角度,法学通常划分为( )

A. 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