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0经济学原理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答案】(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二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 MPS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3)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2. 法定准备金率
【答案】法定准各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系统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度便下降。相反,当准备金率降低时,某定量准备金所能维持的负债和信用额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收缩的措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一种信用扩张的措施,最终都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3. 汇率
【答案】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汇率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这种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被称为名义汇率。
汇率主要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被称为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标价方法,一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减少,即汇率下降,表示外国货币贬值或本国货币升值。反之,若以单位外币折算的本国货币量增加,即汇率上升,表示外国货币升值或本国货币贬值。另一种被称为间接标价法,它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用这种方法,一单位的本国货币折
算的外国货币量增加,表示本国货币升值或外国货币贬值。反之,如果一单位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量减少,表示本国货币贬值或外国货币升值。如果人们得到了某种外币的直接标价,只要取其倒数,即用1除以这个标价,就可以得到该外币的间接标价。
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提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时,一般指的是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由于每个国家通货的实际购买力是与各个国家的价格因素相关的,所以名义汇率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当考虑到两国价格因素时,就是实际汇率。
4.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②挤出效应问题; ③政治阻力; 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日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5. 棘轮效应
【答案】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 )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卜去容易下来难。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十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6. 挤出效应
【答案】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 模型中,若LM 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 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
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二、计算题
7. 若总供给曲线Y s =400,总需求曲线为Y D =500-40P。
(1)计算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增加10%,求新的均衡点,并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答案】(1)供求平衡时,Y s =YD ,即:
400=500-40P
解得:P=2.5。所以,在供求平衡点的价格为2.5,产量为400。
(2)当总需求增加10%时,新的总需求曲线为:
由Y s =YD ,得P=3.41。
所以,新的供求平衡点的价格为3.41,产量为400。
比较看出,当总需求增加10%时,物价水平上涨,但产量不变。这说明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此供给曲线为占典总供给曲线,总需求的变动不会改变国民收入,只会带来价格的上升或下降,此时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8. 已知某宏观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
的价格分别为C 和W 。产出Y 的价格为P 。
(1)写出劳动需求函数;
(2)写出总供给函数;
(3)设
派的总供给函数。
【答案】(1)由己知条件可得利润函数为:
要求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投入,须使,即:
,写出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和古典学,K 和L 分别为两个生产要素,它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