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在《口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2.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3.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

,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

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 初级越轨

【答案】初次越轨是由标签理论学者提出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程度较轻的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他认为罪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后来,学者们又分析了初次越轨和再次越轨,以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并且认为,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不同程度的越轨,但大多数是偶然的,程度也不严重。如果这种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他的处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可能从初次越轨变为再次越轨,由平常人变为一个经常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越轨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如果重要人士不判定此行为为越轨,并对他进行教导,此人就可能不再出现上述行为。

5.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6.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

,或称“文化堕距”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7. 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8. 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案】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不,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日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日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二、简答题

9. 简述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答案】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主要包括:

(1)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由于意识形态导向和管理成本的存在,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总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所有的都提供。

(2)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已有的公共物品总会使一部分感到不够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人们可以选择在市场上寻求替代产品。但如果这种消费成本太高,大多数人不能够承担,可以通过第三部门的机制来解决问题。

(3)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弱势群体常常无力按市场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物品,而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又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第三部门的慈善组织、社区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所提供的无偿的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就会有助于弱势群体提高生活质量。

(4)第二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因为第二部门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一般小会故意从消费者信息不足的缺陷中获取利益一一而私人部门常常会有这种倾向。因此第三部门组织和消费者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

(5)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三部门组织可以表达多样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社会上,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往往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诉求。这种诉求也可以通过组成第三部门组织来向社会合法地进行呼吁,这种途径更宽广因此也更容易实行。

(6)第三部门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私人部门的利己主义的行动特征深深影响着社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第三部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民对十社会的责任感等等,提升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10.简述社会政策的实质。

【答案】(1)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它是特殊的公共政策。它是指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是政府为了解除人们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干预行动。

(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干预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借助行政力量解决因市场化和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损问题的措施。

①社会政策的核心是改善基本民生。几乎在所有国家,社会政策面对的都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当民生问题有相当大的广度和深度,并可能影响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时,政府会出台政策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②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干预行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当这些问题靠市场力量、当事人自己无法解决时,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即由政府出面予以解决。政府被认为是民众利益的代表,它有责任为陷入困境、自己有没有能力挣脱者解决问题,社会政策是基本的手段。

③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并不是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只面对大面积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来看,社会政策是通过向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某些优惠和福利来解决问题。

11.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

【答案】(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含义

①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如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等,因而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