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汉语语言学之古代汉语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2.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3. 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4. 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
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下臣不幸,屬富戎行。
【答案】屬:恰巧。
6.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
【答案】(1)再拜:再拜稽首是比稽首更重的一种礼,先拜,然后稽首。
(2)奉:捧。
7. 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多次。
8.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答案】爱:吝音;吝惜。
9. 晉不可放,寇不可翫。 .
【答案】翫:习惯而不留心,等于说放松警惕。
10.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答案】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三、简答题
11.谈谈下面几个汉字在六书上的形体结构特点。
行 徒 役 街 衍 徕 微
【答案】(1)行: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
(2)徒:形声。从辵(chu ò),土声。本义是步行。
(3)役:会意。从人从殳(sh ū)。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
(4)街:形声。从行,圭声。本义是四路相通的大道。
(5)衍:会意。从水,从行。本义水流入海。
(6)徕:形声。从彳(chi ),来声。本义是到来,与“往”相对。
(7)微:从彳(chi )(wei )聲。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四、分析题
1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指出活用的词,活用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2)孟嘗君客我。
【答案】(1)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①指出活用的词:贵、贱。
②活用的种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翻译全句:开明的君主会认为五谷更加贵重,而金玉则很廉价。
(2)孟嘗君客我
①指出活用的词:客。
②活用的种类: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翻译全句:孟尝君把我当成客人。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七月》)
(3)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量吾以行。(《楚辞·哀郢》)
(4)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战国策·楚策》)
(5)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6)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
(7)辞日:“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8)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答案】(1)“上”通“尚”,崇尚。
(2)壶:通“葫”,葫芦。
(3)鼌:通“朝”,早晨。
(4)抎:通“陨”,坠落。
(5)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
(6)属:“嘱”古字,后写作“嘱”,告知,告诉。
(7)责:“债”古字,后写作“债”,债务,债款。
(8)罢:通“疲”,疲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