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3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共同要素说的实验基础是( )。

A. 水下击靶实验

B. 幼儿取糖果实验

C. 小鸡啄米实验

D. 知觉训练迁移的实验

【答案】D

2. 下列不属于品德构成的心理成分的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境

C. 道德意志

D. 道德动机

【答案】B

3. ( )明确指出,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A. 奥苏伯尔

B. 阿特金森

C. 加涅

D. 马斯洛

【答案】A

4.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寂

D. 廖世承

【答案】D

5. 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

A. 概念转变

B. 概念形成

C. 概念同化

D 概念整合

【答案】A

【解析】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因此,答案选A 。

6. 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在行为上遵守社会规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和规范对个人的价值。此时其社会规范学习处于( )。

A. 服从水平

B. 依从水平

C. 认同水平

D 内化水平

【考点】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

【答案】C

【解析】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是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社会规范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因此,答案选C 。

7. 下列选项中,属于运动技能的是( )。

A. 摇头

B. 系鞋带

C. 心算

D 作文

【考点】运动技能。

【答案】B

【解析】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系鞋带等技能。心算、作文属于心智技能。摇头

不属于技能。要好好对比,书写和心算的不同,看似很像,但却一个是运动技能,一个是心智技能。因此,答案选B 。

8. 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

A. 识记

B. 保持

C. 再认

D. 回忆

【答案】D

9. 研究表明:( )程度的“认知不协调”对动员学生的注意最为有效。

A. 较低

B. 中等

C. 很低

D. 很高

【答案】B

10.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和动机以前,教师应( )。

A. 务必推迟教学活动,首先去培养学习动机

B. 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学习动机的培养

C. 批评和训斥学生

D. 使学生学懂学会。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自然就会产生学习动机

【答案】D

二、辨析题

11.负强化即是惩罚。

【答案】错误

(1)强化有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与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消惩罚)之分。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旱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在于:

①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消除行为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仍会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必须慎重运用惩罚。

②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因此惩罚不能等同于负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