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质量度
【答案】(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量相对,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质。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同一种质,在不同条件下与不同的事物相联系,就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事物的质并非事物各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二者是相互规定的。
(2)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2. 时间和空间
【答案】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 物质与意识
【答案】(1)恩格斯认为物质这个名词是各种物的总和的简称,用来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意识是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6.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二、简答题
7. 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1)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是指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后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力面和非主要力一面。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 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与之对应的是非主要矛盾。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一,主要矛后规定和制约着次要矛后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主
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 反过来,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又会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力一面和次要方面
a.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其矛盾自身内的对立双方也总有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即矛盾的主要方面; 与之对应的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着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分析法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的应用;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实质。
8.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怎样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为根本依据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a.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使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与资产阶级作斗争。
b.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c.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战胜各种错误思潮和机会主义,保证无产阶级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d. 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成为工人阶级其他组织的领导核心。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a..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充分调动现代化建设的一切积极因素。
c.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
(2)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