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
,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2. 帝后党争
【答案】帝后党争是指清末以光绪帝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的后党之争。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稣、孙家鼐等人,后党主要有李鸿章、荣禄等人。两党在甲午战争时就主战还是主和,戊戌变法时就支持还是压制改革,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898年,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维新变法人士,帝后党争以慈禧太后重新揽权而结束。
3. 近卫声明
【答案】近卫声明是抗战时期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国民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成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苏区,于1935年10月转移至陕甘苏区。1937年9月22日宣布取消。
5. 马尾海战
【答案】马尾海战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伺机攻击清军军舰,福建水师仓惶应战。结果清军军舰被击沉9艘,
伤2艘,马尾船厂也很快被轰毁;法军军舰仅伤3艘。马尾海战之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6.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7. 二二八起义
【答案】二二八起义是指台湾于1947年2月至5月间发生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1945年台湾收复后,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缉私人员殴打一名请愿减税的女烟贩,导致围观群众抗议,冲突中缉私人员开枪打死一名群众,由此引发台北市民的抗议活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这使得人民更加愤怒,台北市民的罢工、罢课、罢市反而发展为包围、冲击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台北市民众曾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和台湾当局交涉事件的善后问题。国民党将事态定性为“暴乱”,动用军队镇压了起义队伍,运动最终失败。
8. 《伊犁条约》
【答案】《伊犁条约》是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前往俄国谈判索还伊犁的问题。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于1879年10月2日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清政府拒绝批准该约,改派曾纪泽兼任驻俄公使前往俄国改订条约。经过半年多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于1881年2月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根据这一条约,中国收回被俄国侵占的伊犁地区,取消了崇厚所订条约中割让特克斯河流域和松花江航船到伯都纳等条款,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南以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划归俄国。
二、论述题
9. 论述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的准备。
【答案】(1)整顿军备
①成立国防委员会
1937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成立国防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条例》规定:“国防委员会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负其责任。”同时也规定“国防委员会为便利决议之执行,得直接秘密指导国民政府之军事及行政各高级机关,
并督促其完成”。国防委员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副主席兼任之。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的设立,表明了国民党政府从国防决策机构方面开始初步调整。
②拟定作战计划
在前有作战计划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最终拟订《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并于1937年3月修订完毕。战前备战的战略设计已基本完成。
③整编陆海空军
a.1935年3月,蒋介石在武昌成立军委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综理陆军整理事宜。陈诚被任命为这个处的处长,陈诚被任命为处长,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和训练。到全国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政府陆军已整理与未整理部队共计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加上特种部队,共约170余万人,预定使用于第一线作战者,计步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又16个团。
b. 到1936年底,国民党政府空军增至31个中队,编成9个大队和5个直属中队,此外尚有4个运输机队。总计全国空军共有各类飞机600余架。全国有飞机场262个,飞机修理厂6个。
c. 海军建设由于耗资较大,并没有太大建树。
(2)加快经济发展
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决定通过“人力”、“地力”、“资力”、“组织力”的配合,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央、省、
1936县各级均设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市镇设立各种同业公会,村设立农业协会,各规定其职责。
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通过国名经济建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积累了一部分宝贵的资源。
(3)交通建设
为了适应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国民党政府比较重视交通建设,取得的进展也较为显著。1935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为流畅货运,要“尽量发展各县各省区间之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力谋货物流通之便利。”规定“交通运输之建设应使其适合经济建设及国际形势之需要”进一步整理旧路,修筑新路,并对各主要铁路増设防空设施。国民党“五大”还通过了《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到1937年上半年,交通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4)寻求欧美援助
为了谋求美国的经济援助,政府同意加入美元集团,并得到大量贷款。华北事变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问题态度渐趋积极,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开始着重于努力寻求外援,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快在国内进行币制改革,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获得了英国的支持后,继续谋求英国对华投资和贷款。同时政府还大量从欧洲其他国家贷款,尤其是德国的支持
(5)改善中苏关系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对苏联远东地区也构成威胁。鉴于中苏在这方面的共同利害关系,从1932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