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823管理学综合之《管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企业使命
【答案】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基本职能或根本任务。它是关于企业的基本目标、特征和宗旨的描述,它反映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宗旨和刻意追求的形象。确立企业使命是战略计划管理过程的第一步。
2. 前向一体化
【答案】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商业企业,或者拥有和控制其分销系统,实行产销一体化。即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也就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可能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战略。实施前向一体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特许经营,采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授权其他厂商经销自己的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是用途最广、也是非常有效的前向一体化方式。
3. 预算
【答案】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不预期结果的报表,是指企业或个人未来的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亡{一划。它将各种经济活动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一种i! 一划技术,是未来某一个时期具体的、数字化的计划。把计划分解成以货币或其它数量单位的预算指标,要求各个部门的运作和开支在预算范围内。预算也是一种控制技术,它把预算指标作为控制标准,用来衡量其计划的执行情况。预算使得计划的人、财、物等资源和任务分配变得容易,有利于授予下级适当的权力与责任。预算本身也是衡量绩效的标准,它是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编制预算是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
4. 资金利润率
【答案】资金利润率是指企业在某个经营时期的净利润与该期占用的全部资金之比,它是衡量企业资金利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是否从全部投入资金的利用中实现了足够的净利润。同销售利润率一样,资金利润率也要同其他经营单位和其他年度的情况进行比较。一般来说,要为企业的资金利润率规定一个最低的标准。同样一笔资金,投入到企业营运后的净利润收入,至少不应低于其他投资形式(比如购买短期或长期债券)的收入。
二、简答题
5. 请简要说明计划与决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计划与决策的定义
①计划指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是组织管理工作的前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和步骤。
②决策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一案的过程。
(2)计划与决策的区别
11一划和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计划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3)计划与决策的联系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②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卜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
③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某些任务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6. 简述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答案】(1)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①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管理的维持职能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
②仅有维持是不够的。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系统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可能被社会所淘汰。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2)创新与维持的作用
①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②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会呈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变的无序的棍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就会缺乏活力,适应不了任何外界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淘汰。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7. 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制订计划根本没有用。”这样的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答案】(1)该种说法不正确。
(2)具体原因
计划是指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由于环境在不断变化,计划可能会跟不上变化,但计划具有灵活性,所以制定计划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①组织有其特定的目标,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建立起一定的保障。计划首先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组织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之分。计划工作就是要通过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对组织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各个阶段性的目标明晰化,把各种目标协调起来,并制定出实施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方法、措施,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实现总目标服务。
②计划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目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组织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不做预算,不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即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也会因成本失控而变得不合理、不合算。节约是从事现代管理的基本准则之一。
③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计划还为摔制提供了标准。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没有预见的因素的影响下,组织行动可能偏离计划轨道。这些偏差要靠控制来纠正。纠正偏差,必须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组织的计划。计划不仅是组织行动的标准,同时又是评定组织效率的标准。没有计划就无法实施控制:没有计划,组织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8. 什么是彼得原理?
【答案】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描述的这样一种事实:某人被提拔担任管理工作后,任职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只能表现平平,甚至有点不自在。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管理经验不断半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政绩不断改善。如果说初期他的能力与成绩只能勉强符合职务要求的话,那么现在可能远远超过了职务要求的水平。这时,组织便可能考虑将其提升。提升后可能经历与前阶段类似的过程,即逐渐从“表现平平”到“超越职务需要”,这样便可再度获得晋升的机会。这样一直延续下去,直至有一天,他被晋升到某个高层次的职务以后,能力不能继续提高,政绩不能继续改善,甚至不符合职务的要求,工作表现在职务要求的“水平”以下,即彼得的所谓“爬到了能力所不逮的阶层”。出现这种情况,对个人来说,失去了继续晋升的机会,对组织来说,则会引起效率的下降,甚至滑坡。
9. 简述群体决策的优势。
【答案】群体决策又称集体决策,它是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的。群体决策是指由多个人组成一个决策小组进行决策,同时,该决策小组对其所做决策的后果负责的一种决策方式。当然,在这种决策集体中,有一个组织的负责人,但他不是最高决策者,只不过是决策小组的组织者。群体决策的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群体决策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两个人的智慧胜于一个人”,一个群体将带来个人单独行动所不具备的多种经验和不同的决策观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