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目录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 ... 2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二) ... 8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三) . 13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四) . 19 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五) . 25

一、简述题

1. 简述苏联模式及其特点。

【答案】(1)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②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a. 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而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b. 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即“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c. 经济管理的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②政治体制上集权

苏联政治体制在运行中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a.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b. 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行政区划批准权、经济管理权进一步向联盟中央集中,社会各层次的重要决策都由中央集中做出;

c. 在权力运行上,党内最高权力集中于一人,逐渐形成了个人集权、个人专断的状况;

d. 在民主建设上,疏于民主制度建设,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在重大事务和重大决策中较多地运用行政强制手段;

e. 在法律建设方面,不仅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法律也缺乏权威性,安全机关有法不依、不依法办事,甚至破坏法律的事情屡屡发生;

f. 在组织机构上,监察委员会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其任务也由监察党中央决策机构变成监督党的决议的执行。

③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

斯大林时期在文化体制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十分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

b. 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发展科学技术,强化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2. 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1)货币流通规律又称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商品价格总额(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X 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就出现通货膨胀; 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 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 简要说明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一,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第二,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第三,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③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⑤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

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社会发展的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