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2. 什么是角色? 群体中的角色表现有哪几种?

【答案】角色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群体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即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1)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

①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②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的成绩,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③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也不顾及对群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群体毫无关系,不做贡献; 等等。研究表明,这些角色表现对群体绩效带来消极作用,造成绩效下降。

(2)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的表现有:

①建议者。指那些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②信息加工者。指为群体收集有用信息的人;

③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

④评价者。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3)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的表现有:

①鼓励者。指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的人;

②协调者。指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

③折中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的人;

④监督者。指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每一个群体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始终维持自己的整体。而成员的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作用正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的。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问有正比关系。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情感? 情感如何影响行为?

【答案】(1)情感的内涵

①情感是指在人们通过知觉、思维等反映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惧、爱、恶等心理体验。情感是心理过程的又一个方面。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乃是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

②情感的特征

a. 情感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指人的情感总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带有社会性的特征。

b. 情感具有内心体验和外部反映的特征。情感的内心体验是指情感产生时的主观上的感受,这种感受常表现为两极的对立性。

c. 情感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情感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活动的频度、深度、强度都对情感的产生、变化有影响。一般说来,事物或活动结果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增力情感; 反之,就会产生减力情感。情感的形成一般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①发挥情感对组织活动积极影响

在组织活动中,情感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情感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领导者对下属进行情感号召、情感联络和情感感化。情感号召就是针对人富有情感这一特点,选择那些最激动人心、最有号召力的宣传内容和手段,激励人们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情感联络是指领导者经常和下属进行友好交往的联络感情。在组织工作中,运用情感原理培养员工对工作、顾客的肯定性情感,有助于形成敬业爱岗、顾客至上的观念。在组织文化建设中,通过组织内部的各种沟通交流,对员工进行情感激励,培养员工对同事、对组织的肯定性情感,就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改进组织绩效。非正式组织内部情感联络等都是情感理论有效性的运用。

②注意抑制其消极作用

情感因素在个体、群体心理中作用小当,就会干扰人的价值判断,使个体、群体行为偏离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组织目标,这是党风、社会风气不正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

4. 举例说明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的分类。

【答案】罗可齐的价值观包括两种类型,每一种类型有18项具体内容(举例见表)。

①终极价值观,是指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②工具价值观,是指人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表 罗可齐价值观调查中的两种类型: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RVS 价值观有较大差异。想对具体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是困难的。

因素要考虑,原因何在。 5. 举例说明当我们对个体行为进行归因时,要准确地判断其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有哪些

【答案】当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要更准确地判断它是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要考虑;

(1)区别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不同行为。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不守时? 我么要了解他今天迟到这种行为是否表现不同行为。如果是,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做外部归因,认为可能是由于交通阻塞造成的:如果否,则可能归于内因,可能晚上睡得太晚睡过点了。

(2)一致性是指一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例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这一行为就符合一致性的标准。如果一致性高,我们更可能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反之,就会判断迟到行为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

(3)一贯性是指一个人无论何时都有相同的行为。如果一名员工上班迟到10分钟是一个特例(从未迟到过); 而另一种情况(如每周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迟到行为是固定模式的一部分。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应用三个因素进行归因,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低区别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与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低一致性),并且他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稳定的(高一贯性),那么大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工作绩效承担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