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语言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决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2. 词语的替换
【答案】词语的替换是指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词语演变现象。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体禄”,包括“体米”和“体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获取工作报酬的方式起了变化,这些词语就弃之不用了,代之而起的是“薪水”一词,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
二、简答题
3. 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答案】语言发展的现象是错综纷繁的,但是通过对这些纷繁现象的深入研究,却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可以概括出一些对所有同类现象都适应的公式。这些公式表明了语言发展的一般趋势,它们就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些音节在中古时声母本来是[*k-],这些声母到了现代的普通话里,有的仍旧是[k-],有的却变成了。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就能发现[*k-]的这种分化是以后面的
,否则音为转移的,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凡后面有[*-i、-i 、-j-、-Jw-]等音的[*k-]门都一律变为
情况。[*k‘-]由于韵母的不同而分化为[k‘-]
和
‘iei]>; [*x-]则分化为[x-]和就不变。如果我们再看看中古其它舌根音[*k‘-][*x-],我们就会发现在它们的发展中也有同样的,例如“看”[*k‘an]>[k‘an], “启”[*k、“香”。,例如“荒”我们还知道,中古汉语的舌尖齿酿音[*ts-, ts ‘-、s-]在上述条件下,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都变成
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表面上迥然不同的现象中,找到它们的本质联系,从而概括出“各种舌根音和舌尖齿酿音因为受最高前兀音或与这种兀音部位接近的半元音的影响,而变为舌面中颗音”的公式。这也就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发展的一条规律。
4. 什么是后缀与词尾? 举例说明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案】(1)后缀与词尾
后缀是指茹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是一种构词语素。例如汉语的“小刀子”“瓦盆儿”中的“子”“儿”,英语的"reader" , "voiceless" 中的"er" 、"less" 都是后缀; 而词尾则是相对于词干说得,是一种构形语素。后缀和词尾就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是:
(2)后缀与词尾的同异
①相同点
后缀和词尾都茹附在词根或词干上,都是附加语素。
②不同点
a. 构词作用不同,词尾不能改变一个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比如work 是词根,worker 中er 就是词缀,由动词“工作”变为了名词“工人”。而workers 中“-s ”就是词尾,表示复数,但是并没改变工人这个词的词汇意义。
b. 构词位置不同,词尾一般是附着在词根后面的不成词语素,而词缀虽一般也是在词的尾部,但是在有词尾的情况下,词缀必须放在词尾的后面。
c. 意义不同,词缀一般都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具有实在意义,而词尾一般含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5. 举例说明派生词和复合词的区别。
【答案】如果词的词干中直接联系的部分中有一个是附加词素,那么这种词称作派生词,如果词的词干中直接联系的部分都是含有词根词素的成分,那么这种词就称作复合词。这些直接联系的部分有的是含有词根词素的成分,如”老鼠”的“鼠”、“人民性”的“人民”,有的是附加词素,如“老鼠”,的“老一”,"IIpaNe" 的"npa" ,"unkind" 和"un" 是前缀,“可能性”的“性”,"gentlemanly" 的"1y" 是后缀。所以,“老鼠”“可能性”"dnpne""napoxoRenBO""unkind""gentlemanly" 是派生词,“人民”"Napoxon""gentleman ”是复合词。
6. 为以下词语序列加注国际音标。
只有 沉静 下来 智慧 才能 升起 【答案】
7. 举例说明什么是共同语。
【答案】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称作共同语。在氏族社会里,由于每个社会集体人口不多,疆域很小,没有方言,所以任何语言都是共同语。到了后来,一个社会里有了若干种方言,而共同语一般总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根源的方言称作基
础方言。
8. 简述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的原因及其情况。
【答案】(1)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就是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他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现象。
(2)一般说来,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居住在同一地域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彼此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接触的密切和频繁,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民族在说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还学会了另一民族的语言,把它作为各民族间共同的交际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入,因此某一个或几个民族就可能放弃自己的语言,完全采用另一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样,多种语言就逐渐统一成一种语言。例如,满族入关以后,满族人民逐渐不说满语,而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因而汉语代替了满语,两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9.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答案】语言和言语既有一系列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1)区别
①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
②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③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④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⑤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2)联系
①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
语言系统是从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个人头脑中所掌握的语言系统,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或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也是来自对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观察和概括。
②语言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
语言系统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依据。因为语言系统是一套社会惯例,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必须符合这种社会惯例。违反了这种社会惯例,说出来的就可能不成话。
10.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指的是什么? “亲属语言”指的是什么?
【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可以分化为几种不同的语言。这些有共同来源的语言彼此之间有亲属关系,而这些语言也就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就是具有共同来源的语言,它们都是来自原始汉藏语的,因此,它们之间就有亲属关系,而它们也就成了亲属语言。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指的只是语言间的历史同源关系,亲属语言指的只是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一般的情形,亲属语言是社会分化的产物。亲属语言既是同一历史来源的语言,它们就要在基本词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