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721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性失业
【答案】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2. 乘数效应
【答案】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效应考察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或税收等变动一定量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沦》中的收入乘数原理。乘数效应可用图来表示。
图 乘数效应
图中,c+i表w 原来的总支出线,表T 新的总支出线,原来的均衡收入为,新的均衡收入为y 。可以看出,投资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实际上,总需求的任何变动,如
消费的变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以及净出口的变动等,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变动。
乘数效应不考虑货币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果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加会使利率上升,
从而投资减少,这又使收入减少,因此最终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虑货币因素时收入增加幅度。
3.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答案】(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二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 MPS )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3)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4. 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案】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十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简答题
5. 均衡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答案】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均衡价格理论被用来作为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基础,即汇率也像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外汇的供给和对外汇的需求所决定的,均衡汇率处于外汇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叉点上。如果外汇的供给或者需求发生变化,那么汇率就会变化,并按照新的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均衡点,如图所示。E 点为由外汇供给曲线与外汇需求曲线所决定的均衡点,R E 即为均衡汇率。
图 均衡汇率
如果政府不对汇率进行干预,听任汇率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是通过外汇供给和需求的自发调节,最终实现均衡的。但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外汇的供求状况使汇率保持在固定的数值上,即以维持固定汇率的办法来实现
汇率的均衡。当然,这种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而实现均衡汇率的方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6. 什么是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背景及其政策建议是什么?
【答案】(1)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相对于过去的增长理论尤其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的。过去的增长理论往往假定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认为技术和人口等的变动都是外生的,并以此来说明一国经济长期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这种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即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生决定的,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2)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说明各国经济增长的现实的背景下出现的。例如,按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当资本存量增长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最终增长将停止。但过去100多年间,许多国家人均产出保持了正的增长率,增长没有长期下降的趋势。又如,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穷国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每单位新增投资能得到较高报酬率,因而穷国应比富国增长更快,但事实却相反,穷国增长往往更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新古典模型的反思,认为新古典模型所以说明不了现实,关键在于把模型中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折旧率和技术进步都当作外生变量,实际上除折旧率外,其余一些变量都是内生的,是由人们行为决定的,并可以通过政策加以影响。这样,一种以内生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就诞生了。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增长是内生的,尤其是内生技术变化的产物,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影响人们的行为,例对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企业减免税收,对科研活动提供补贴,鼓励技术引进等,实行大力发展教育、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等。他们认为,政府的政策重心不应当放在对付经济周期上,而应该放在如何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上。
三、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