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70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地位和作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案】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跟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下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3)这个主要矛盾,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①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在改

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遭受过几次曲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未得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较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对于生产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②从补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相对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都仍将是比较落后的。 ③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分析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K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医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和使用量,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能全面完成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4.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

【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 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案】(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①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

③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 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2)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力一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