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职业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家庭教育

【答案】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儿童入学前,使他们在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奠定初步基础,为接受学校教育做好准备; 在儿童入学后,紧密配合学校,督促他们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继续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针对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家庭成员间进行相互开导和帮助。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①奠基性。在0~6岁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子女第一位自然的、时间最长的“教师”。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品行、性格、习惯的潜移默化影响,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②感染性。父母子女的天然亲情,息息相通,有独特的相互感染教育作用。③针对性。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可以准确地针对子女存在的问题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子女也可对父母的脾气秉性进行帮助。④长期性。与学校、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持久性、连续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⑤灵活性。家庭教育面向个别成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活动随机进行,内容具体,方法灵活,富有实效。⑥社会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深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社会。

2. 社区文化

【答案】社区文化是学校文化之一,是社区内物质、制度及心理文化的统称。其范围甚广,从最小的邻里到大城市都可包括在内。社区环境影响学生,因而影响学校文化; 影响学校教育设施,因而影响学生的成就与行为; 学生长期在社区中生活,将受社区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及行为带入学校,影响学校文化的性质。学校是社区机构,教育方针、内容、措施及方法等,都受社区文化环境的影响,为社区培养人才,对社区文化产生良好影响。

二、简答题

3. 简要分析教师直接“教”的优点与缺点。

【答案】教师直接“教”是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的教育方式。直接“教”的教育方式既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教”的优点

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2)直接“教”的缺点

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教育幼儿时,言语是主要的工具,教师讲、幼儿听是最常见的形式,因此,这一方式存在难以避免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②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成为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和说教。

③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4. 简述幼儿体育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幼儿体育是为了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实施的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是幼儿体育的重中之重。在幼儿园体育中,不能把目光放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 更不能允许为比赛、表演、为幼儿园争名次、争荣誉等目的而进行有伤幼儿身体的任何活动; 要充分考虑幼儿身体的特点,避免小学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用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各种身体活动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

(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体育活动的功能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加才可能实现,幼儿对体育活动是否喜欢,是否投入是体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因此,实施体育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不能为了达到计划的目标,生硬地强迫幼儿训练或完成某项运动,或因为幼儿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而进行惩罚、责备,另外体育活动的难度、趣味性以及活动的设备条件等也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

(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惟一的途径。因为幼儿园体育的某些目标,如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目标,仅仅靠体育锻炼是不能完成的,还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要实现体育的目标,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体育。

(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体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如,在早操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很重要; 组织体育课,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要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来实现活动目标; 体育游戏中则要充分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户外体育活动中要保证幼儿自由、安全地活动等。

5. 如何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利。1998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

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指出生存与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

第六条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这也体现了对幼儿发展权利和保护的重视。

(2)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幼儿体、智、德、美等几大方面都发展。由于体、智、德、美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推动幼儿的这几方面都发展,要进行整体设计。

(3)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是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幼儿的发展除了身体的、认知的、语言的发展,也应有社会性的、情感的、交往的和道德的等方面的发展。

(4)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5)幼儿全面发展应是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过程。教师设计的活动应符合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主动地活动,力求使幼儿的活动性贯穿于活动发起、进行和结束的全过程中,使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且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6)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关联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应顺应社会的需要,在幼儿教育现有目标基础上渗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论述题

6. 分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答案】(1)原因

①宏观:缺乏国家宏观政策引导

长期以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投入和管理缺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错误的办学倾向。我国对幼儿的旱期教育整体管理规范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要求。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也缺乏督促检查,没有及时深入了解、改善“小学化”倾向,或态度不坚决或听之任之,这无形中助长了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加深。

②社会需要

a. 幼小衔接需要:很多幼儿园走进了幼小衔接的误区,夸大了“幼小衔接“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采取了过多地在幼儿阶段向幼儿灌输小学知识,以小学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幼儿课堂的做法。

b. 考试文化影响:尽管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小学入学不许考试,但山于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仍有部分小学,特别是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为了获得较好的生源而进行了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并按考试成绩分班。在此入学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配合小学的要求,为让孩子们上小学而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

③多主体思考

a. 幼儿园自身取向与需要:幼儿园办园理念受生存竞争的影响,好多幼儿园自然走入了“早教”误区。另外还有幼儿园经费支持不足,办学条件差,管理不到位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