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22艺术设计史之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犀皮

【答案】是一种斑纹漆。先用稠厚的色漆在漆胎上涂出凹凸不平的漆层,待干后,再用各种对比鲜亮的色漆分层涂漆,形成多层多色的其层,最后用磨炭打磨。

2. 现代工艺

【答案】现代工艺是指运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所生产的各种美术设计品。现代工艺是相对于传统工艺而言的,它的范围很广,而且在各个工艺品种的发展中,也产生新的变化,相互交错。

3. 菱形壶(又称“船型壶”)

【答案】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彩绘船形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5.6厘米,长24. 厘米,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此壶形状像船,头尾尖尖,杯日,短颈,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系绳。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4. 雕漆

【答案】雕漆是在漆器胎骨上涂漆数十层或上百层,待漆稍干后,在漆器上雕刻出各种装饰花纹,达到浮雕效果。雕漆以宋元最有代表性。

5. 鸡冠壶

【答案】鸡冠壶因壶上近口处有一个鸡冠形的有孔的大鼻而得名。又因它近似马蹬,也称马蹬壶。它是仿皮袋的一种陶瓷造型样式,壶体有仿缝线、皮条、皮扣、皮绳等纹饰。鸡冠壶以堆贴为常见,是辽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产品。

二、简答题

6. 简述元青花和蒙古族的关系。

【答案】中国的青花瓷起源虽早,但长期低靡。

(1)元代,骤然繁荣,这与蒙古族文化关系密切;

(2)蒙古族尚蓝尚白,青花瓷恰为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

(3)蒙古族饮食豪放,元青花中大型器物数量众多;

(4)蒙古族恶七重九,元青花的装饰带没有七层的,而九层的为数不少;

(5)蒙古族习惯于迁徙,元青花中便于携带的造型颇多;

(6)角端、云肩等一些题材也同蒙占族有关;

(7)多数元青花又烧造于浮梁磁局所在的景德镇。

7. 简述唐代铜镜兴盛的原因。

【答案】(1)一是由于陶瓷的大量使用,代替了铜器的地位,因而使金属工艺的生产方向集中到铜镜的制作上;

(2)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国家下令禁止私自买卖铜和铜器,但铜镜例外;

(3)再一方面是当时铜镜的制作,已不只是作为生活实用品,还作为一种社会上馈赠的礼物和纪念品,每到千秋节日“群臣皆献宝镜”以示祝贺。这样一来唐代铜镜多而精,成为光辉灿烂的唐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8. 简述周代的青铜器的特点。

【答案】(1)周代的青铜器,装饰趋向规格简单。

(2)种类相对减少,而数量却大大超过了商代。

(3)食器有增加,而酒器在减少。

(4)周代青铜器的器体较薄,最有特色的,是出现长篇的铭文。代表作是大盂鼎。

一、名词解释

1. 垂弧锯齿纹双耳罐

【答案】高30.3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3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红陶。侈口,鼓腹,小平底,腹两侧附耳。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腹部绘多层连续垂弧纹和锯齿纹,黑、红彩交替使用,由三组分层连续的垂弧纹组成整体图案,每层由两层黑色带纹和一层红色带纹组成,黑色带纹上缘绘向上的黑色锯齿纹。整个图案密集繁复,俯视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造型丰满,色彩鲜艳。

2. 新石器

【答案】在打制的基础上,普遍磨光、常常钻孔的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体现了对称、质感等重要的工艺美术法则。其材料、技术和若干器形为原始玉器继承。

3. 缠枝

【答案】是明代甚为流行的一种图案组织,具有时代特色。它以连续的波状为骨架,相间排列各种花朵,枝间饰以勾卷状的叶片。

4. 鼎

【答案】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是圆体,三足,双耳。鼎的造型的变化,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鼎在古代除了是一种实用品,还是权力的象征。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例如天子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或三鼎,而普通人则不能用。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5. 影青

【答案】宋元称“青白瓷”,釉色白中泛青。器物多带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大量烧造于宋元时南方,景德镇的产品最具代表性。

二、简答题

6. 简述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

【答案】(1)园林建筑的兴起。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相应地发展。

(2)木材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