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信用

【答案】指国与国间相互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授信国通过借贷资本推动商品输出,而受信国则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补偿贸易等等。国际信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形式之一。

2. 金融

【答案】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终归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时,这是两个范畴; 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那么,与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存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这就是“金融”。

金融或可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3. 货币非中性

【答案】货币非中性是与货币中性论相对立的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一种理论。货币非中性是指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立即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的变动。相反,各类价格会以不同的比率对某种货币变化做出反应,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体系并对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造成实际收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分配的变化,价格的骤然下跌会导致债务人大批破产,对国民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短期货币非中性是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产生于下述论断:在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的状况下,价格并不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涨,由此而造成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跌,并因此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短期货币非中性也是现代货币主义者的基本信条,M" 弗里德曼指出:在短期内,如5-10年问,货币变动会主动影响产出; 另一方面,在几十年内,货币增长率则主要影响价格。

4. 相机抉择

【答案】相机抉择是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

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 (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要求逆向行事,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政策。这是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5. 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答案】调节性交易也称“事后交易”(Ex-postTransaction ),指货币当局因国际收支不能平衡而发生逆差时,为弥补逆差所进行的交易。它是为调节自主性交易失衡而进行的交易。这种交易是政府出面进行的交易活动,体现了一国政府的意志,具有集中性和被动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部分短期资本流动所表示的交易和平衡性项目都作为调节性交易。 6. 再贴现率

【答案】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时所用的贴现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不足。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再贴现利率的变化,影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筹资的成本,从而改变货币供给。当经济过热时一般提高再贴现率,反之经济不振时降低再贴现率。其主要缺点是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有一定被动性。

二、简答题

7. 试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分析广义金融中介的共同点。

【答案】从金融功能着眼,广义金融中介具有一些有基本意义的共同点:

(1)所有金融中介都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服务,可以是金融产品买卖双方的单纯的中介,也可以是金融产品的销售者、购买者。这类服务,保障着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丧失流动性,金融资产也就失去厂生命力。

(2)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有关金融交易所必要的信息服务,包括承担信息的评价和监控的职能。在进行金融交易时,信息成本很高,交易者很难完全独立负担,这本身就是所有金融中介存在的一个内在原因。

(3)所有金融巾介都本着同一的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金融风险。所有非保险业的金融中介,其运作都是基于集合、分担、转移风险的保险原理; 或者说,银行、股市、期市等,都是保险的形式。例如,当银子; 向存款人承诺“即时付款”时,实质是集中存款提取的独立风险扑向存款人提供流动性保险。

8. “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试判断正确否,并解释。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

(1)货币疲软是反映资金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的一种货币现象。实行银本位制,因为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银根疲软一般不会直接转化为物价上涨。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疲软,是货币供给过多的结果,表现为商品供应少,而货币比较多,市场物价有上扬的趋势。

(2)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恶化,因为有时,因生产和市场不景气,经营者负债经营的收益率不高,也会产生货币疲软的现象,此时,就会立即转化为资金价格(市场利率)下跌。此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发生恶化。

(3)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一定就会恶化。当一国的货币疲软时,其市场利率会这对经济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①成本效应。即利率通过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来决定它的作用。具体分为三种效应:

a. 投资成本效应,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决策和规模的变动,达到疏导和调节资金流向的效果。利率下降使投资的成本相应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b. 产品成本效应,利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流动资金的成本,从而决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产

品的成本降低,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c. 持有货币的成本效应,这种成本效应有两种,一是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率收入损失,二是因价格变动引起的购买力的损失。

②利率的预期效应。即中央银行利率变动对人们预期产生的影响。对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预期影响银行的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货币疲软使人们对市场利率的顶期会降低,人们不愿再将钱存到银行,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与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③汇率效应。利率的变动对一国外汇市场起作用,使该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一国的货币疲软,使该国的汇率降低,货币贬值,这会使该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国经济的增长。

所以说,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是不正确的。

9.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答案】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有:

(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①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它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认识时滞是指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已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这是因为搜集各种资料、对各种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决策时滞,也称行动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