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818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西战争
【答案】美西战争是指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在美西战争中,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及所有权,古巴宣布独立,但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军事控制之下; 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岛和西属西印度各岛、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割让给美国; 美国付出2000万美元后获得了菲律宾群岛。美西战争后,美国又吞并了夏威夷群岛。美西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从此全面加入到列强争霸世界的角逐之中。美西战争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2. 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指英法两国与阿拉伯民族国家针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属权引发的争端。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己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3. 《非战公约》
【答案】《非战公约》,全称是《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是指美、英、法、德、意、比、波、捷、日等15国于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举行公约的签字仪式上签订的公约。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会议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大大削弱,在英法德三角关系中,法国处于劣势。所以它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英德,并解决对美国的债务问题。于是美国建议应由多国缔结多边条约,以树立自己“爱好和平”的形象,用公约取代国联,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该公约包括序言和三项条款。
《非战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有63个。公约签订后,在国际上引起一片和平喧嚣,实际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战争。该公约是法美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动机而倡导建立的,各国又作了种种保留,根本不能起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裁军根本无从谈起; 欧美各大国各自为政,国际社会处于无序的危机状态。《非战公约》虽然存在以上种种缺陷,但它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奠定了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二战后,对德日两国主要
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的。
4. 穆斯林世界
【答案】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5.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是指于1991年12月9~10日,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条约。它规定欧共体今后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实
6. 《最后议定书》
【答案】《最后议定书》是指于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通过的协定。《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 —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以自己为祛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7. 第二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是指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1869年运河开通后,英法垄断了运河公司96%的股份。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收回运河。英法采取经济和国际压力,均告失败。10月29日,数万以色列军在英法支持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岛。英法借口保护运河通航安全,于次日向埃及提出最后通碟,要求占领赛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遭埃及拒绝。31日,英法从海上,空中袭击埃及,随即入侵埃及领土。埃及军民奋起抗击,宣布同英法断交,停}卜运河通航。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英法侵略行径。11月2日,联合国做出有关各方立即停火的决议。11月4日派出紧急部队监督停火。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1月22日宣布撤出埃及。1957年3月8日以色列
军队撤出埃及西奈半岛。
8. 印巴战争
【答案】印巴战争是指1971年11月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孟加拉国独立。巴基斯坦原由东巴和西巴两部分构成,两地区相距1600公里,国家政权长期掌握在西巴统治阶级手里,引起东巴的强烈不满。1966年,以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要求实行充分自治。1970年12月7日,在巴基斯坦大选中,人民联盟获胜,拉赫曼坚决要求东巴充分自治,并进而提出了独立的要求。1971年3月26日,东巴宣布成立独立自主的孟加拉国。此举遭到巴基斯坦总统叶汗亚罕的强烈镇压,一部分人民联盟成员逃到印度,宣布在那里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于同年11月21日悍然入侵巴基斯坦东巴,并于12月16日占领了达卡。战争不久从东巴蔓延到西巴,再度成为印巴之间的全面战争。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失利。12月17日,印巴双方决定全线停火。1972年6月,印巴签署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战争结束后,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了出去。
9. 《地中海协定》
【答案】《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 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 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10.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