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艺术学院636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笔画

【答案】“一笔画”是指刘宋时期杰出画家陆探微的一种绘画笔法。陆探微,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像。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淡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造型。

2. 岩画

【答案】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一一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境内岩画分布广泛,东到黄海之滨,西至昆仑山口,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西南边睡都有分布。比较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3. 谢赫“六法论”

【答案】“六法论”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 浙派

【答案】浙派是指明初活跃于浙江地区的绘画流派。艺术上师承南宋院体风格,代表画家戴进、吴伟,二人均曾为宫廷画家。

5. 吴家样

【答案】吴家样指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是张僧繇“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新的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加以概括。吴道子注重线条的运用,他的线条一向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即“吴带当风”。

6. 顾恺之

【答案】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图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的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篇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7. 白描

【答案】白描是一种中国画技法的名称,是一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由宋代李公麟所创。在白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以不着色彩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而著称。白描既精密严谨又注重格法技巧,包含人文士大夫的审美情致。这一单纯洗练,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民族绘画的技巧。

8. 缂丝

【答案】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它是用绕以不同色丝的各种小梭,根据花纹要求分块进行缀织,其纬丝不横贯全幅,因而俗称“通经断纬”。缂丝的色彩可以自由变化,丰富多彩; 由于是断纬单织,所以织幅很薄,并且具有双面效果; 又因为纬丝起头处不相连接,花纹轮廓产生空断,如同镂刻一样,故又称刻丝。缂丝在宋代的发展最大。

9. 传神论

【答案】“传神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有关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己知画史上最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历来传神论者,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类贵神贱形; 另一类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一般文人写意画家为前者,宫廷、肖像画家为后者,从理论意义上看,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前者并非完全否定形似,要求的不过是约形; 后者也并非外形的酷似,而是要求更严。为达到传神的目的,对观察与描绘方法古代画家主张整体、运动地观察对象,反对孤立、静止的表现方法,这一原则在元代以后传神论述中取得一致认同。

10.南陈北崔

【答案】南陈北崔是指晚明人物画大家陈洪缓和崔子忠。他俩的人物画题材多为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幻,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

二、简答题

11.简述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含义。

【答案】(1)此诗的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作诗作的像本诗一样,一看就不是诗人。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需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始人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2)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一律,天工与清新。”促进了中国画抒情写意体系的形成,并且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诗强调的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即表达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使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只是反对那些强调以形似为满足的绘画方法而已,在其创作观点上并不台认“形似”。

(3)中国画所追求的“神似”,是指借物咏志,要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志趣与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意境,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要求画家不仅应具备精湛的造型技巧和高超的绘画功力,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如果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突出表现,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物或者景象加以强调、夸张,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理想,也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12.简述宋代绘画有什么特征?

【答案】宋代绘画是指在中国宋代期间的绘画作品。在宋代,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1)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使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

(2)宫廷绘画兴盛。宋代多数帝王都很重视画院建设,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画院画家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但又受皇帝的制约,使得宫廷绘画带有明显的贵族美术的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

(3)文人画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绘画多寄兴抒情,题材偏重墨竹、墨梅、山水竹石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艺术上趋于平淡素雅,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

(4)在绘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绘画理论著述也大量问世。画史、画论、绘画赏鉴及收藏著录等著作大量流传,如《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史》、《林泉高致》等,成为今口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文献依据。

(5)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广泛,绘画分科变细,总的趋势是向专门化发展。

13.简要介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特点。

【答案】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以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最为典型。

(1)造型多为大口、小底、曲腹的盆、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挺秀饱满,轻盈稳重。碗较小,直口。

(2)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