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819环境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动力修复法

【答案】电动力修复法是指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地下水及土壤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直流电场。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迁移、电渗析流或电泳的方式离开土壤向两极迁移,最终富集在电极区得到集中处理或分离的环境修复方法。

2. 拮抗作用

【答案】拮抗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降解加速、排泄加快、吸收减少或产生低毒代谢物等,使混合物毒性降低。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答案】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4. 谷胱甘肽结合

【答案】谷胱甘肽结合是指在相应转移酶催化下谷胱甘肽中的半胱氨酸及乙酰辅酶A 的乙酰基,将以N-乙酰半胱氨酸基形式加到有机卤化物(氟除外)、环氧化合物、强酸酯、芳香烃、烯等亲电化合物的碳原子上,形成巯基尿酸结合物。谷胱甘肽结合,有力地解除了对机体有害亲电化合物的毒性。

二、简答题

5. 简要回答河流中的泥沙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答案】河流中泥沙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影响以及例子如下:

在此条件下有

不同程度的水解、沉淀、配合和被悬浮物吸附,控制了河水中可溶性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3)泥沙中有机质含量随季节而变化,悬浮物中有机质大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泥沙中重金属的吸附量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重金属在河水、悬浮物、沉积物中的分配比是:悬浮物大于沉积物,而沉积物和悬浮物远远大于河水中重金属含量。6. 列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别。

【答案】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1)非腐殖物质

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如蛋白质、糖、树脂、有机酸等。

(2)腐殖质的特殊有机物

不属于有机化学中的任何一类,包括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等。其中腐殖酸是指可溶于稀碱液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富里酸是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腐黑物是指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

7.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机理。【答案】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机理如下:

(1)水体富营养化定义

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弓I 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富营养化发生的主要机理

①流域污染物排入湖泊;

②富营养化湖泊中水化学平衡发生变化;

③湖泊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

④湖泊内源营养物质的释放;

⑤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水体,使水中氮磷等营养物增多。引起藻类繁殖,由于死藻在分解时消耗溶解氧,使水质恶化。

三、论述题

8. 阐述绿色工程的12条原理。

【答案】绿色工程着眼于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达到提高可持续能力的目的。绿色工程也有12条原理,这些原理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供了一个以人类健康和环境友好为目标,参与设计新材料、产品、生产过程和系统可遵循的框架。基于这12条原理进行设计实际上已考虑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非仅限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的基线要求。

绿色工程的12条原理如下:

(1)设计者要努力奋斗以保证所有物质材料的输入和输出尽可能都是本质上无害的;

(2)预防产生废弃物比其生成后再去处理或清除更好;

(3)设计分离和纯化操作时要尽量减少能耗和材料的使用:

(4)设计产品、过程和系统要尽量增大物质、能源、空间和时间的效率;

(5)产品、过程和系统应是“牵引产生的”,而不是靠“多投入”能量和材料;

(6)在制定设计有关再循环、回用或效益计划等方面的选择时,须将埋置熵和复杂性看成投资;

(7)指标的耐久性,不是永远性,应是一个设计目标;

(8)关于不必要的性能或生产力解决的设计;

(9)在多组分产品中应尽量减少材料的多样性,以利于拆卸和保值;

(10)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必须包括可利用能源和物流的一体化和相互连接性;

(11)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一个“商业生命后”的作业;

(12)材料的能量输入应是可再生性的,而不是耗尽废弃的。

9. 推导天然水体的电子活度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答案】天然水体的电子活度pE 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推导如下

如果有一个氧化还原半反应:根据能斯特方程式,

则上述反应可以写成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从理论上考虑下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