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1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噪音
【答案】“噪音”,是指非传播者本意而加之于其发送的信息的附加物和阻塞有效信息通过的干扰。在传播学中,噪音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对新闻信息而言,“噪音”是一种无用、虚假及有害的信息,它给受传者增加了不确定性和误差。新闻传播工作实际是不断地从大量的信息中,剔除不必要的噪音,把更为贴近信息原义的新闻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2. 受众
【答案】受众,是大众传播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又称受传者,阅听人。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受众习惯上泛指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收受者。
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体验者。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是一个活跃的行为主体,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源。
在新闻传播系统中,受众是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他们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又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如果他们把自己所收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之后再次转传于他人,他们则成了下一级传播(通过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的起始者。
总之,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能动的行为主体。在新媒体普及的现代社会,受众又可能转化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这种转变及因此而引起的角色冲突,正成为当代研究的新的传播现象。
3. 固定成见
【答案】“固定的成见”,由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先提出,其后又有人将此提法泛化为“浇铸铅版论’夕、“刻板印象论”等,意指人们由于生活在较狭小的一隅,对该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这种看法一经形成,轻易不会改变。因此,人们常依据这种“刻板印象”去理解和接纳从外面传来的信息。新闻传播者只要事先了解这类人的“成见”,可把大致符合这类人口味的新闻信息定时发送,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