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703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时; 体
【答案】时与体的联系和区别,具体表现为:
(1)联系
“时”和“体”都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2)区别
①“时”和“体”内涵不同
“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有些语言,动词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行为动作是发生在说话的时刻,还是在
,"1 wrote"(过去时),说话的时刻之前,或在说话的时刻之后。例如英语“I write"(我写,现在时)
"I will write"(将来时)。
而“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不同语言的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在俄语等斯拉夫语中,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的对立。完成体把行为状态作为整体表示,不再分析其内部的时间进展,而未完成体与前者相反,表示的是一个完整行为的一部
,"be+分。英语动词有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动词的简单形式表示普通体(如“I write”我写)
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进行体(如“I am writing")”“have+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体(如“I have written")。
②“时”和“体”侧重点不同
“体”虽然也可以表示具体的话语情景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它与时态的侧重点不同。“体”不具有指示性,不侧重于将它和动作、事件和状态从时间上固定下来,主要用来表示动作、事件或状态是否已经完成,或是在进行当中,亦或是二者的一个结合,即人们所说的完成进行。进行体着眼于被描述事件内部的进展情况,而完成体则关注被描述事件或动作、状态之间的一个先后顺序。
而“时”则是以动作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的,侧重的是时间,而不是动作本身。根据时间可以分为过去时,进行时和将来时。
2. 辨析下面的同义词。
商量/商榷截止/截至
【答案】(1)商量/商榷
①相同点
a. 从词性上来讲,二者都是动词,都表示“交换意见”的意思。
b. 从语法功能卜来讲,二者都能做主语、谓语、定语、宾语。
②不同点
a. 从语义上来讲
第一,理性义:“商量”着重指对有不同看法、欠缺错误的意见观点提出讨论,除用于意见观点外,还广泛用于解决各种问题; “商榷”指一般的协商讨论,多用于意见观点。
第二,色彩义:“商量”多用于口语; “商榷”要庄重些,多用于书面语。
b.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
第一,“商量”后面可接表动作时间的词语。例如,商量了一会儿。但不能说“商榷了一会儿”:“商量”能做“有”的宾语,“商榷”不能。
,而“商第二,“商榷”可以用在形式动词之后组成述宾结构,如“进行商榷”、“值得商榷”
量”不可以。
(2)截止/截至
①相同点
a. 从词性上来讲,一者都是动词,都表示到某一时间点上的停止。
b.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二者都可以充当谓语、定语。
②不同点
a. 从语义上来讲,“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 “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
b. 从用法上来讲,“截止”置于表不时间的词语之后,“截至”则置十表不时间的词语之前,情况正好相反。
3. 为什么说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功能?
【答案】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其中,人际互动功能是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所以说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互动功能,主要是因为:
(1)信息传递功能是人际互动功能的基础,是为人际互动功能服务的。信息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语言发挥信息传递功能的日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人际互动和交流。
(2)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一种信息,更多的是在发挥人际互动功能。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3)在阅读写作中,语言也发挥着其人际互动的功能。书籍、报刊上的话语似乎只有说话者,但是每个阅读者就是话语的接受者,写作者和读者之间通过语言的书面形式进行着交流和互动。
(4)在话语环境中,只有说话人、没有受话人时,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仍然存在。例如只有
一人独自在呼天抢地时,把天地当作受话者,语言也在表达着情感和态度,发挥着人际互动功能。
总之,语言的社会功能中,信息传递功能是基础,为人际互动服务; 而人际互动功能的发挥,
正是语言联系社会的重要体现。所以,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互动功能。
二、论述题
4. 举例分析语言演变过程中词语发生替换的原因。
【答案】词语的替换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原因
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语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变化
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新中国成立以后,汉语中很多词语被认为是反映了旧社会的等级观念而改变犷说法。例如,司令官一司令员、百姓一人民、厨子一炊事员、车夫一司机、信差一邮递员、手民一排字员,等等。
②利用政治权利人为的改变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
③词语随着社会现象的消亡而消失
,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傣禄”(包括“棒米”和“傣银”)
这些词语也消失了。
④词语随着新的社会现象的产生而产生
例如,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卫星”“克隆”“丁克”等新词。
(2)不同语言间交流融合给词语带来的影响
词语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如汉族在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散居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汉族人民中间的少数民族失去了自己语言的一些特征,包括一些词汇,而被优势语言所取代。这也是造成词语替换的原因。
(3)语言发展规律的作用
上古时期,汉语词语主要是以单音孽生法为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单音词,在交际中出现了不便。南朝以后,两个单音节词根的复合构词法成为了主流,因此,一些单音节词被双音节的词所替代,成为了交际的主体。
5. 论述语言分化的原因,并分析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联系和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为什么?
(3)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答案】(1)语言分化的原因
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