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医学院思政部70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竟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答案】(1)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3. 毛泽东思想

【答案】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指导思想,即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 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二、简答题

5.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

【答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有:

(1)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2)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①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②对十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③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④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⑤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⑥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6. 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答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更好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相互统一。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生态文明发生冲突,会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对立,但实质上二者是相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①生态文明建设会对经济建设提出更高更好的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涵,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经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经济的良好发展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为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没有经济建设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一句空话。

(2)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

①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条件。我们所面临的生态文明间题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会有相应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二者直接相关。良好的政治建设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指导和保障。

②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政治建设的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生态问题己经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的执政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治制度来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为其提供制度保证。

(3)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

②文化建设也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倡导势必会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它会为其他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意念支持。这正是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只有我们先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才会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实现生态文明的更好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

①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希望有一个健康自然的和谐氛围。这正是我们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也是最低限。

②社会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只有号召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而人们参与的前提就是无后顾之忧,而这正是社会建设所保障的。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其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彼此之间关系,坚持“五位一体”,建设一个更为美丽的中国。

7. 为何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答案】邓小平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论断,科学地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