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7社会学通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小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2.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3.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4. 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此文被认为对推动功能主义的经验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
5. 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案】社会越轨,义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的功能主要包括:
(1)负面功能社会越轨从下面几个方面导致社会功能失调:
①越轨行为的存在会毁掉他人守法遵规的动机;
②越轨可以毁掉人们对有组织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信心;
③越轨可以破坏一个社会体系借以存在的人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2)积极的功能社会越轨有时能帮助社会体系发挥作用,它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功能:
①划清行为禁区的界线。社会规范所划定的行为禁区时常不明确,模糊不清,直到有人做出某种行为被当作越轨,才使该规范有了确切的定义。
②它能带来社会体制中所需要的变化。社会规范具有原则性、概括性,不可能列出一切情况。有些规则必须要打破时,就会因为一些成员的越轨行为而使群体中的其它成员都意识到某一条规则不太合理,从而改变这个规则。
6.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案】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有:
(1)破坏性。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它违背了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不符合人们的价值期望,并对人们所期望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
a. 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 给社会带来麻烦,社会必须动用社会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
c. 给社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
(2)普遍性。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
a.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
b. 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
(3)复杂性。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
a. 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
b. 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4)时空特征。任何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时空特征:
a. 时间性是指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运行的规律性使得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带有时间性特点;
b. 空间性是指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方式、解决为一式可能也各有不同。
7.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具有怎样的功能?
【答案】(1)社会化的含义
①社会化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结合:
一是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学会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是社会成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一起行动,共同支持和维护社会生存与运行的过程。 ②从第一个过程来看,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
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从第二个过程来看,社会化小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与有效运作也是如此。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结构的运行、社会文化的期待等,都共同塑造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共同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社会化的功能
①形成和发展独特人格从社会化对十个人的意义看,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独特人格的人。
②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化在形成和发展独特人格的同时,还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需要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结构中的地位,领会与遵从群体或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任务。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并在这一过程中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③传递和延续社会文化社会化研究的文化角度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价值标准是指一个社会比较一致、比较持久的信念,对个人行为起到引导和稳定作用; 社会规范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生活规则,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8. 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小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犷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日一出现某事件改变了某部分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使各部分彼此间脱节,丧失其效用,各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
(3)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价值冲突论指出,社会问题之所以不可避免,并非因为社会解组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彼此对立,一旦双方发生摩擦,就滋生出社会问题。因此,社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界定:一是从客观情况看,即不同群体在相互接触和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是从主观意识看,不同群体对接触和竞争的方式、对物质和权力的分配方一式均存在认识差异,由此也会引发冲突。
(4)偏差行为理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