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比较分析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
【答案】(1)相同点
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本质都是剩余价值,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们都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区别
①含义的区别。
超额利润是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平均利润是指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预付资本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家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来实现,其源泉归根结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②获得的方式不同。
超额利润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得的。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使得单个厂商生产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形成行业的平均利润。
垄断利润就是以利用某种特权或者是政府上的特权,或者是经济上的特权,或者是世袭的特
权占据某一方面的垄断。这种情况不仅是一种短期行为,而且会使企业不去创新,不去进行公平竞争,不去改善自己的管理,不去推进技术的进步,就靠垄断取得利润。垄断利润的存在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企业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垄断价格。
③影响不同。
超额利润的存在有利于加剧竞争,从而促进资本的转移,最终超额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存在使得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得平均利润有下降的趋势。而垄断利润的存在一般是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减少了社会福利,不利于公平的竞争。
(3)联系
垄断利润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表现形式,超额利润最终随着各个部门的竞争会变成平均利润。各厂商不满足于获取平均利润,纷纷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追逐超额利润,社会上所有厂商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2. 用马克思经济危机原理解释当前金融危机。
【答案】(1)马克思经济危机原理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即关于危机根源的逻辑链条是:
①资本疯狂逐利的本性以及生产的社会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
②利润率下降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
③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使得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两极分化;
④两极分化导致劳动者的购买力不足;
⑤劳动者购买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
⑥生产过剩导致危机爆发。
(2)此次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本质上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更具体地说,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信贷扩张引起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制的扩大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
(3)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形成的条件有两点:
①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资本积累的加剧;
②信用的发展。所以,当上述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一旦出现了危机的信号,如市场价格下跌、银行倒闭等,危机就会被触发,从而引发生产的停滞和社会的混乱。当由此产生的破坏使那种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崩溃时,就会引发激烈的急性危机。
(4)当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按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分析,其根源属于制
度层面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制度层面去剖析这次危机的性质和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①生产过剩。马克思认为一切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即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储蓄与投资、投资与消费、消费与生产的失衡,而在当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过剩则应当是国家之间储蓄与投资、投资与消费、消费与生产的失衡。从经济失衡的视角说,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具有普遍意义。此次危机独立十实体经济而产生,其实质的揭示自然不能离开生产过剩的论断。只不过这种过剩主要不再表现为一国之内的生产和消费的过剩,而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的失衡。
②信用膨胀。信用本质是债权债务关系。网络经济破灭以来,美国尚未找到新的经济引擎,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和泛滥的美元流动性,使资本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这样背景下,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监管最少即最好的原则”占据主流,当局鼓励金融创新和实行金融自由化,从而从制度层面为信用膨胀铺平了道路。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在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力一式解体的各种要素。美元的不断涌入,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扩大,助推了市场虚假的繁荣。同时,山于监管的滞后、松懈和放任自流,使这个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③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扩张是独立货币金融危机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虚拟资本交易与普通商品的交易一样存在买、卖和赊购、支付脱节的风险,但它代表更大的虚拟财富和更多的货币要求权,并经过信用工具的放大,因此风险也更大。投机者拿别人的资本进行赌博,难免产生“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引发危机。
3. 试述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阻碍其下降的因素。
【答案】(1)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的内容是平均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柳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竞相改进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这就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2)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因素。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一个缓慢的曲折的过程,因为有一系列因素阻碍、延缓并抵消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是:
①资本家提高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包括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压低工资等。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虽然会使每个劳动者所使用的原材料数量增大,然而固定资本使用量却相对减少,从而提高了利润率。
②不变资本各要素的价值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生产资料的价值的降低,减弱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延缓了利润率的下降。
③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某些部门就采用手工劳动而不采用机器。一些新的生产部门,则大量利用相对过剩人口,把生产建立在活劳动的要素占优势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