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北京条约》
【答案】《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①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増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2. 鸦片贸易
1773年,【答案】鸦片贸易即近代西方殖民者为攫取高额利润而对中国经营毒品的一种贸易。
英印殖民政府决定大量种植鸦片,并确立了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将制造和专卖权授给东印度公司。鸦片输入量的激増,改变了中、英之间的贸易状态,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而且这种差额越来越大。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鸦片泛滥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危机。
3. 《穿鼻草约》
【答案】《穿鼻草约》即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不久,道光皇帝便向英国求和,于1840年11月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代表义律私拟了《穿鼻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通商,归还定海等。这只是义律单方方面的行动,中英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两国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4. 蒋冯战争
【答案】蒋冯战争是1929年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战争。1929年蒋介石在征讨桂系得手获胜后,为了进一步消灭异己力量,立即转移兵力,进攻冯玉祥的西北军。5月中旬,冯玉祥令驻山东、河南的西北军退守潼关,蒋介石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在蒋的武力进剿和内部瓦解的困境下,冯玉祥被迫于5月27日通电下野。蒋介石失去了进攻的口实,蒋冯军事冲突结束。
5. 四三会议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作为领导内蒙古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中心环节,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1946年4月3日,联合会和东盟自治政府在承德召开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著名的“四三会议”)。会议一致决议:民族解放的方针是平等自治,接受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撤销东盟自治政府,改造蒙古武装,直属于人民解放军各军区统一领导和指挥。会议选举乌兰夫为自治运动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四三会议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者,从理论上、思想上解决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方向、道路问题。从此,内蒙古人民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了,内蒙古各族人民投入到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6. 中山舰事件
1926【答案】中山舰事件是1926年蒋介石利用中山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
年3月,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到广州,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7. 豫湘桂战役
【答案】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主要分为河南战役、湘桂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日军在4、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第二阶段,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第三个阶段,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但始终没有通车。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8. 昆仑关之战
【答案】昆仑关之战是指1939年中国军队在桂南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反击作战。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并在南宁地区开辟航空基地,于1939年攻占昆仑关要地。中国政府部署桂南大会战,决定以昆仑关为重点战场开始反攻。白崇禧指挥中国军队开始总攻击,其中第五军向昆仑关进攻,迫使日军向核心阵地撤退;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夺取东面高地,将该地日军守备队歼灭;日军驰援昆仑关,遭第五军攻击,伤亡惨重;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此战役为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第一次采取诸兵种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并为桂南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9. 都统衙门
【答案】都统衙门是指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于1900年7月30日成立的对天津及附近的静海、宁河等县实行军事统治的机构。都统衙门全称“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由俄、英、日、法、美、德军官各一人组成的六人委员会(初为俄、英、日军官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领导,下设秘书处、巡捕局、会计处、军事部、司法部等。《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北京和天津城区。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正式收回天津,都统衙门长达两年的殖民
统治宣告结束。
10.改组派
【答案】改组派是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全称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标榜“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1928年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失败。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等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1931年汪精卫宣布改组派解散。
二、论述题
11.简要述评“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述评:
(1)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在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顾及中国。然而,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的基地。美国政府于1899年9月至11月由国务卿海约翰出面,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国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通牒。
(2)“门户开放”的主要内容是:a.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利益不得干涉;b. 各国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c. 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当他国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is 费。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
(4)其他列强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态度不完全一致。未能取得势力范围的意大利首先赞成。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德国、日本和法国也表示接受。拥有对华贸易绝对优势的英国,虽然衷心赞同,却将刚在九龙半岛取得的“新界”,保留在这个政策的实施范围以外。
(5)美国对列强基本上赞同“门户开放”政策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在外交史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光辉和更重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障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
12.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的特点。
【答案】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殖民者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侵略,这种侵略有着明显的演变特征。
(1)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和以资本输出、商业侵略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这两个侵略阶段都是为实现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掠夺中国的财富为目的的。其中,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土地成为商业侵略的